回顾中国农药40年:服务现代农业,全面转型升级
更新时间:2019-01-03 点击量:1693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正向现代农业、绿色农业、高质量农业铿锵有力地实现着转型和蝶变,紧跟农业生产的需求和步伐,我国农药发展亦取得了有目共睹、可圈可点的跨越和成就。

 

    始终与农业现代化同频共振,农药产品不断更新和优化,老旧农药和高毒高残留农药逐步淘汰,绿色、高效、环境友好的新型农药成为主流;农药产业由弱到强,实现了从模仿追赶到中国创造、从依赖进口到最大农药出口国的长足进步;农药管理有了重大革新,从多部门“九龙治水”到农业部门“一肩担当”,行业门槛提升、市场监管强化、农药追溯落地,为管好农药打下坚实基础;农药减量行动自上到下扎实推进,用产品技术的创新、施药机械的升级来提升农药利用效率,减少农药使用,让天更蓝、水更清、“舌尖上的安全”更有保障。

 

    本文从产业、创新、应用、管理、企业五个维度,来梳理和回顾我国农药行业40年的发展与转型之路。

 

农药产业崛起中国力量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李钟华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药工业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行业总体水平大幅提升,已形成了包括原药生产、制剂加工、科研创新开发和原料中间体配套的较为完整的农药工业体系。

 

    可以骄傲地说,中国能用占全球8%的耕地解决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中国人的饭碗能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农药的贡献功不可没。农药不仅为保证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连年丰收作出了巨大贡献,还广泛应用在林业、渔业、畜牧业、园艺、公共卫生等领域。

 

产业规模跃居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药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仅有一些国营化工厂生产农药产品,品种较少且以高毒农药为主,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很多农药品种需要依赖进口。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药生产国,能生产600多种原药,1,000多种制剂,上百种剂型。

 

    目前,我国已有农药生产企业2,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00多家。2017年全国累计生产农药294.1万吨,农药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80.1亿元,利润总额达到259.6亿元,产业规模跃居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不断调整农药产品结构,高毒、高残留农药产量占比从70%以上降至2%以下。三大类农药比例更趋合理,高效、绿色、安全的环境友好产品渐成主流。农药剂型正在向水基化、无尘化、控释、缓释等高效、安全的方向迅速发展,省工、省力的产品备受青睐。此外,生物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水果保鲜剂和用于非农业领域的农药新产品、新制剂发展迅速。

 

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

    1978年,我国为数不多的农药生产企业全部为国有或公有制性质。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法规政策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农药企业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的步伐提速,农药企业逐步向集团化、规模化经营转变,产业集中度逐渐提高,涌现出一批经济实力较强、科工贸结合的大型企业集团。

 

    2014年中国化工集团全资子公司中国化工农化总公司收购了以色列马克西姆阿甘公司,使中国农药企业一跃进入世界排名前10的行列。2017年6月中国化工集团又收购了世界农药界销售额排名第一的先正达公司,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在2017年Agrow销售排行榜中,中国元素愈加突显,前20名中已有7家中国企业。

 

    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17年我国年销售额在5亿元以上的农药企业达79家,10亿元以上的农药企业有50家,3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0家。其中湖北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兼并重组,销售额更是达到220.336亿元,我国农药行业首次出现百亿以上规模企业。目前,我国已有农药上市企业57家,农药行业正在利用资本的杠杆作用迅速成长。

 

绿色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药工业从小到大,行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过去“跑、冒、滴、漏”严重的家庭手工作坊式的生产装备已被淘汰,很多企业已实现设备大型化、工艺连续化、操作自动化、车间清洁化、工厂绿色化。农药生产逐渐向园区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三废”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行业的重点企业环保管理不断规范、环保投入持续加大,重视引进并自主研发先进的废水、废气、废渣处理技术,同时加强“三废”的回收利用,积极开展责任关怀活动,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新环保法的颁布和实施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促使农药生产企业将环保达标视为生存的生命线,促进行业加大开发污染物处理技术的力度,越来越多的企业正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理念的践行者。

 

国际市场开拓铿锵有力

    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农药供应链中重要的一环,农药出口基本覆盖全球农药市场,涉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量占我国农药总产量的60%左右。近年来,我国农药原药出口数量占比递减,附加值较高的制剂产品比重不断攀升,出口数量增速较快。

 

    一批优秀农药企业在国际商贸中不断成长,北京颖泰嘉和、山东潍坊润丰、江苏扬农化工、四川福华通达等公司脱颖而出,出口前30强企业的总金额约占农药出口总金额的60%,反映出较高的出口集中度。

 

    响应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政策,农药企业在其他国家以自有品牌自主登记、在海外建厂或设立办事处、申请国外专利的越来越多。中国农药正从原药出口、为跨国公司代工向产品出口、品牌出口、技术出口的方向转变。

 

    未来,中国农药工业将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积极转型升级,以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对标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中国农药由大向强的转变。

 

农药应用更加绿色高效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张 帅  李永平

    我国是农业有害生物多发、频发、重发的国家,近年来,病虫草鼠害年均发生面积在70亿亩次以上,造成农作物生产损失巨大,施用农药是目前快速、高效、简便和必要的防治手段,每年可挽回粮食损失1,000多亿公斤,挽回棉花损失15亿公斤,挽回油料损失36亿多公斤,还挽回数量巨大的果菜茶等经济作物损失,总价值在550亿元以上。据初步测算,高效环保型农药投入产出比已高达1∶10以上。

 

    同时,使用农药对于减轻农业劳动强度、推进农业机械化和促进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等具有重要意义。高效除草剂的广泛使用,大幅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有效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相关农产品园艺特征的改进及其商品价值的提高,也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药剂是杀虫剂使用的三大支柱。早期使用甲胺磷、对硫磷等高毒有机磷类农药防治棉花、水稻害虫,使用除草醚、五氯酚钠防治水田杂草,对农田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施药人员的身体健康都有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的提高,一批高毒农药相继被禁用,目前我国高毒农药占比已降到2%以下,低毒、微毒农药产品比例提高到75%以上。高毒农药使用量减少,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天敌的种群和数量,也促使人畜中毒事故发生明显减少。

 

    与此同时,农药使用品种和剂型也朝着高效、安全、环保的方向发展,一批有着独特作用机理的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产品涌现并得以应用,水性化、粒状化、缓释、多功能、省力化和环保型的农药剂型生产得到迅速发展。新剂型进一步提高药效、降低毒性、减少污染,避免了对有益生物的危害、延缓有害生物抗药性的发展,并延长了药剂的使用寿命。

 

    高效环保型农药新产品、新剂型的示范推广,有效替代了使用量大、效果差、病虫抗性强的老旧农药品种,如双酰胺类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防治二化螟每亩只需10 mL,而传统有机磷类杀虫剂三唑磷、乙酰甲胺磷的用量却要在200 mL以上,而且由于抗药性原因,防效也很差。

 

    有机硅、激健、植物油等喷雾助剂可增加药剂的润湿铺展和渗透能力,多地试验证明,在减少药剂使用量20%~30%的情况下,防治效果保持不变。新农药、新剂型理化性能不断改善,丰富了施药技术方法,减少了单一喷雾处理,如种子包衣、土壤消毒、秧苗药剂处理等新技术,不仅实现了精准用药,减少了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还试验证明对作物有提质增产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植保机械更新换代,如自走式高杆作物喷雾机、大型风送式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新型植保机械使用面积大幅增加。截至2017年底,全国大中型植保机械保有量达到200多万台(套),其中植保无人机达到1.4万架,作业面积达到1亿多亩次。植保机械的更新换代,有效地提高了农药使用效率,减少了农药使用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6年全国农药使用量比2015年减少4万吨;2017年全国农药利用率为38.8%,比2015年提高2.2个百分点,提前3年实现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

 

    病虫防治的现在和可以预见的将来还离不开农药,当然这些农药将是高效环保型农药。未来,新农药试验示范工作将继续得到重视和加强,农药禁用和替代工作将持续开展,农药使用的要求将更加严格,通过专业化防治组织进行防病治虫将成为重要方向。今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对环保的愈发重视,农药及其应用将会更加高效、科学、安全,将为防治重大病虫危害、保护农业丰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新贡献。

 

以仿为主迈向自主创新

贵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宋宝安

    经过近70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药生产国,在世界农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我国的农药工业是在仿制国外品种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农药的创新研究经历了仿制、仿创结合及自主创新几个阶段。

 

    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国的新农药创制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极大的突破,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农药创制研究者在新农药的基础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在农药靶标的发现、作用机制的研究、新农药先导发现平台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现在我国新农药创制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引导农药工业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格局正在形成,技术创新活动由国家行为转向企业行为的基础正在确定,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具有新农药创制能力的国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先后产业化了一批有机氯、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随着有机汞、有机氯、有机磷等农药的负面效应凸显,国家先后逐渐对部分农药品种进行了“减产和禁用”。为了寻找高效低毒的品种,经过我国科学家的不断努力和扎实的工作,发现了诸如乙基大蒜素、井冈霉素等品种,20世纪70年初,沈阳化工研究院张少铭先生等人研究和产业化多菌灵,并在小麦赤霉病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这期间,国内先后仿制了稻瘟净、异稻瘟净、克瘟散等有机磷品种,研发了如硫菌灵、甲基硫菌灵等高效内吸性杀菌剂,一系列三唑类杀菌剂也陆续产业化,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专利法》历经多次修改,给我国农药工作者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促成了我国农药的创新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加速了我国由以仿为主、仿创并举向自主创新迈进的新时期的到来。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九五”计划期间),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建成了北、南两个农药创制(工程)中心,形成了沈阳化工研究院和南开大学为主的北方中心和以江苏、湖南、浙江、上海院所为主的南方中心;共形成了6个农药创制基地,并支持了一些其他有研发能力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及40余家企业建立农药创新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中间试验车间或产业化示范企业。随后的“十五”“十一·五”以及“十二·五”期间,国家都将农药创制、科技攻关和“十一·五”及“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列为重要课题,加之国家“863”“973”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持续大力支持,我国农药新品种的研发和关键技术开发工作出现了扎扎实实又欣欣向荣的局面,出现了一批创新品种、关键技术以及新农药的创制研究理论。

 

    依托各类创新平台和项目,研发出了一批创新性成果和产品。我国的新化合物合成能力已达到3万个/年,筛选能力达到6万个/年。创制出毒氟磷、丁香菌酯、氰烯菌酯、氟吗啉、丁吡吗啉等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高效新农药品种获得登记。

 

    我国农药产业化研究和田间应用技术进展显著,如贵州大学等通过无溶剂催化合成,建成了年产200吨原粉生产装置,总收率达80%,纯度98%,实现了我国第一个仿生合成的植物免疫激活抗病毒新农药毒氟磷的节能减排和清洁化生产。同时以毒氟磷为核心,构建了种子处理、健身栽培和大田虫病药物协调使用的全程免疫防控的技术,并在全国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解决了农作物病毒病防控重大难题,防治效果和增收节支效果突出,该研究成果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外,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创制开发的杀螨剂乙唑螨腈、湖北省农科院创制开发的大黄素甲醚、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创制的氰烯菌酯、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创制开发的噻唑锌等新农药,在产业化生产和田间应用上均取得了显著效果。

 

    经过近20年的努力,由科技攻关和技术支撑项目取得登记证的创制品种已有40余个。创制新品种和技术创新,特别是关键技术的突破,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药工业的整体水平。

 

农药检定所:服务中砥砺前行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原所长  辛德兴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恢复建所40周年。1978年9月国务院第230号文批准了农药检定所恢复建所,并明确了药检所农药管理的职能,同年10月我调到药检所工作,参与了药检所的恢复建设和发展历程,也见证了药检人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过程。

 

    1978年恢复建所时全所职工不到10人,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一穷而白,没有设备,没有食堂,工作在原农展馆的牛棚、马棚里,当时的药检人克服艰苦条件,用了不到2个月时间就逐步打开局面,开展了工作。

 

    为农资部门搞好服务。1979年上半年,药检所给全国供销合作社的各省农资公司化验员进行“利用气相色谱仪分析农药”的培训,对处理大量的积压农药发挥了积极作用,也首次确立了药检所的地位。供销总社的领导说,以后在农药分析技术上有困难请教药检所,农药质量有争议请药检所仲裁。

 

    为社会搞好服务。1982年,辽宁沈阳郊区水稻发生大面积药害纠纷,没有证据如何判别责任?法院把农民使用剩余农药样品送到药检所来检验。药检所当时只有简单的国产SP-2305色谱仪和薄层法手段,明知有难度和设备落后,药检人仍克服困难,经过多次反复试验摸索,找出了药害根源,帮助法院理清了责任,解决了纠纷,农民也得到补偿。

 

    为农药企业搞好服务。1982年前后,药检所为上海、广西、江苏等农药厂选择最佳工艺路线提供科学数据,帮助他们不断提高生产工艺效率,从26%提高到81.5%,使双甲醚试制成功,企业非常感谢药检所的无私援助。

 

    为农民搞好服务。1980—1983年间,山东、河北、陕西等地送来多起农药中毒样品。药检所急农民之所急,为农药中毒人员及时有效进行检测和判定,以最快速度为抢救提供科学数据和方案,挽救了多人的生命。

 

    为国际合作搞好服务。药检所不但要立足于国内,还要走向世界。上世纪80年代初,国际农药分析协作委员会(CIPAC)找到药检所,送来几个未知样品含量的测定。药检人克服检测设备性能不稳的不利条件,在每个操作环节上精益求精,常常忙到半夜,最终分析的杀螟松原药、乳油、可湿性粉剂,乙嘧酚磺酸,异稻瘟净原药、乳油的标准验证工作的数据被CIPAC公告首次采用刊登,为国家、为药检所争得了荣誉。

 

    攻难关、办实事。1982年中央六部委制定了《农药管理规定》。随着农药管理形势发展,急需制定一部具有法律依据的《农药管理条例》。经过药检所多年努力和六部委的配合,《农药管理条例》初稿已报农业部批准,准备上报国务院。但在《农药管理条例》中要争取再写上“具体工作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负责”,这是史无前例的事,难度可想而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通过与全国重点农药企业和国务院法制局多次协商、报告,终于实现了目标。1997年5月8日《农药管理条例》发布了,我国农药管理进入了依法管理、有法可依、进出口有序的新时代。

 

    我国农药管理不能仅靠一个单位,必须健全农药管理体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农业部门从使用农药到经营农药,既管理、又经营,不符管理原则。因此,药检所率先在冀、鲁、豫三省搞试点,多方协商将省药检所从省植保站独立出来,并逐步在全国有序推广,为后来建立以部所为中心、省所为骨干、县(市)监督站为基础的农药管理体系打好基础。

 

    近年来,药检所不断加强农药法规建设、市场监督、信息交流、队伍建设和国际合作,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把好关、服好务,有力地促进了行业发展。因工作扎实,成绩突出,收获了诸多荣誉,1993年残留室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标准化集体”,1997年分析室被中央工委和农业部党委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2000年3月,被评为“1999年度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全所形成了讲道德、讲团结、讲奉献的优良作风。

 

    未来,敬业实干、牢记使命的药检人,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砥砺前行、永攀高峰,为我国农药管理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诺普信:与时代共成长

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卢柏强

    上世纪90年代诞生于深圳市农科中心果树所的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已成长为农药制剂行业龙头企业。“为农民提供最有价值的产品,创中国最有价值的农药品牌,做全国最优秀的农药企业”。回顾诺普信的成长史,始终以政策指引,紧跟农业和农民需求,不断转型变革引领行业发展。

 

    从最初为解决柑橘防治红蜘蛛难题研发出第一个专利产品“杀螨利果”开始,诺普信就一直秉承着以用户为导向的产品开发理念,针对农民防虫治病的痛点,坚持做更高效、更环保的农药,实实在在地为农民服务和解决问题。

 

    诺普信在业内引领了水性化环保型农药制剂研发、生产和应用的浪潮。2010年,公司承担的国家发改委2007年农药结构调整项目“年产2万吨水性化环保型农药制剂及1万吨塑料包装物回收”顺利通过验收,建成国内领先的农药制剂研发生产平台和技术体系,有力地提升了我国农药制剂研发水平。专家称,这一变革至少领先行业10年。

 

    与此同时,诺普信积极开展新型环保省力化制剂的开发。2008年第1个吡虫啉单剂种衣剂产品“越众”问世,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也相继成功开发,2016年千色龙种子健康公司作为诺普信在种子健康领域的服务公司挂牌成立,截至目前,2018年销售额已经突破1亿元。

 

    我国自2014年7月1日起,撤销百草枯水剂登记和生产许可、停止生产,2016年7月1日停止水剂在国内销售和使用。当时,百草枯作为诺普信的四大过亿王牌大品之一,尤其在南方经作区表现出超强的增长势头,2013年销售额3亿多元。产品的全面销售禁用确实对诺普信布局除草剂市场和整体销售额有很大影响。但诺普信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快速开展替代产品的布局,及时填补市场空缺,满足农户对高效环保制剂产品的需求。

 

    2017年发布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显著提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鼓励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把中国的农药产业做大做强。

 

    紧跟政策需求,面对土地集中化、大农户和种植基地涌现的新趋势,诺普信自2014年开始从农药制剂产品商转型新型农业服务商;2015年国家提出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诺普信结合种子处理剂、无人机飞防、生物防治和作物套餐,制定面向单一作物的全程最优解决方案,显著提高了高效低风险农药的占比,降低了农药用量和使用次数,提高了防治效果和农产品品质。

 

    面向未来农业,诺普信提出了发展的三大核心业务。第一,加大新农药及省力环保缓控释剂型、药肥、种子处理等核心技术的开发。依托丰富、高效、环保的产品,采用新型有效的施用技术,结合生物防治,研发推广最优作物解决方案;第二,建立最强大的服务终端,集成“产品+技术”打造服务平台,成立作物服务公司,提供最优的产品方案和农事服务,成为区域遥遥领先的农业综合服务;第三,打造单一特色作物产业链,联合繁育种苗,建立种植行业标准和产品标准,打造最优的农产品供应品牌。

 

    在新《条例》的指引下,诺普信已蓄势待发,扬帆起航,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将有力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发展,全面践行企业的愿景——“农业不再落后,农民无比幸福”。    (《农民日报》)

 

农药快讯, 2018 (24): 29-32.

tag: 中国农药  中国化工  出口集中度  绿色发展  微毒农药  氯虫苯甲酰胺  零增长  自主创新  诺普信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11451.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