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快讯:2020年第24期
  文章:53篇
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简析
更新时间:2021-01-05 点击量:2369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目前全球销售额最大的杀菌剂类别,自从2014年,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以37.43亿美元的销售额超越了三唑类杀菌剂后,为全球使用量最大的杀菌剂。近年来,在全球前15大杀菌剂中,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中的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和啶氧菌酯始终位列其中。

 

  2016年,该类产品占据了全球杀菌剂市场20%以上的份额,在目前上市的十多个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中,前6大产品2016年的销售总额占据了97.0%以上的份额,为最主要产品。

 

发现过程

  1996年巴斯夫开发了第1个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醚菌酯(kresoxim methyl),随后1997年捷利康公司(现先正达)开发嘧菌酯(azoxystrobin)。并迅速占领市场。相较于传统杀菌剂,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优势明显:适用作物更多,防治谱更广,高效,用量低,适合与其他产品复配等;而且大多数产品拥有作物健康作用,可增绿,延缓衰老,使作物籽粒饱满,从而实现增产。

 

  2000年,一些类似物进入市场,著名的药剂是诺华公司开发的肟菌酯(trifloxystrobin)。但不久因诺华与捷利康合并成立先正达,基于反垄断的需要,肟菌酯被剥离给拜耳。先正达公司授权杜邦公司开发啶氧菌酯和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混剂。2002年,巴斯夫公司开发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代号BAS。2004年巴斯夫公司又推出醚菌胺(dimoxystrobin),拜耳公司推出氟嘧菌酯(fluoxastrobin),均用于谷物。2007年巴斯夫公司推出的肟醚菌胺(orysastrobin)。住友化学2016年上市的mandestrobin是最近上市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作用机理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基于天然抗生素strobilurin A为先导化合物开发的新型杀菌剂,是能量生成抑制剂。它的作用机理是通过与病原菌细胞线粒体中cytb和C1复合体Qo部位的结合而抑制线粒体的电子传递,从而阻断细胞色素与细胞色素之间的电子传递(阻断的氧化),进而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使得线粒体无法并供给细胞正常代谢所需能量(ATP)。由于缺少能量供应,病菌孢子的萌发、菌丝的生长以及芽孢的形成都会受到抑制,最终导致病菌细胞死亡从而达到杀灭病菌的目的。研究表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Qo位点的结合是可逆的。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有广谱性及较高的杀菌活性,对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苯基酰胺类、二甲酰亚胺类和苯并咪唑类产生抗性的菌株有效,并对环境安全。

 

对环境的影响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作物的选择性是来自作物体内酶的脱酯化作用,由于酶的脱酯化使其毒力丧失。因此,药剂不会到达动植物的线粒体,不会影响植物、昆虫、哺乳动物的电子传递,故对动植物安全,这类杀菌剂的毒性也很低,没有致癌和致突变作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环境也有很好的相容性。如嘧菌酯在光照和微生物作用下,于土壤中易降解。田间条件下,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7 d。光解和微生物降解的产物也易在土壤中降解,在土壤中的流动性很差,且易被快速降解,所以对地下水安全。没有挥发性,不易污染大气。

 

作用靶标

  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几乎对所有真菌(卵菌纲、藻菌纲、子囊菌纲和半知菌纲)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颖枯病、网斑病、霜霉病、稻瘟病等均有良好的活性,并且能有效地防治对其他杀菌剂产生抗性的病原菌系列。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除了能直接防治病害外,也能诱导许多作物的生理变化,尤其对禾谷类。在农业上,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能提高产量,延缓植物衰老。其植物生长调节的主要原理是降低乙烯含量,提高植物硝化还原酶活性。降低乙烯含量,在生长中前期使用,可起到避免叶片早衰的作用。

 

抗性问题

  由于它们作用位点单一,因此杀菌剂抗性行动委员会(FRAC)将其抗性发展归类为“高风险”,此也是此类杀菌剂的最大障碍。长时间的使用必然导致抗性的产生。1998年5月,在德国北部首先检测到了小麦白粉病的抗性菌株。现在大豆上也有抗性表现。

 

  解决抗性问题除了合理使用,间隔使用外,合理复配也是近年来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的主要发展思路。最初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与三唑类杀菌剂或百菌清复配,但最近转向与SDHI类杀菌剂复配,以防治壳针孢菌(Septoria spp.)引起的病害,但有时也采用三唑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SDHI类的多元复配产品。

 

6  总结

  抗性问题、市场疲弱、农产品价格低位徘徊、SDHI类杀菌剂的挤占性替代等,都给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市场增长带来压力。但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作用机理独特,杀菌谱广等特点,其与三唑类杀菌剂,SDHI类杀菌剂复配仍然会成为其增长的助力。       (来源:磊子侃农药)

 

农药快讯, 2020 (24): 53-54.

tag: 氨基甲酸酯、杀菌剂、发展历程、作用机制、存在问题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14128.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