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萎病是淮北西瓜产区重要的土传性病害之一,未采用嫁接技术的田块发病率一般为5%左右。严重时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应及早采取措施预防。
诊断要点 (1)苗期。幼苗未能出土。种子在土壤中腐烂,或出土后子叶和真叶颜色变浅、萎蔫下垂,茎基部变褐、缢缩,纵剖病茎可见维管束变黄。(2)成株期。初始叶片从基部向前逐渐萎蔫,早晚可恢复。持续3~6天后整株凋萎,不再恢复正常,部分叶片变褐。茎基部缢缩,出现褐色条形水渍状病斑。病势急剧时,发病茎蔓3~4天后枯死。湿度大时病部产生少量白色至近粉红色的霉层,或流出琥珀色至紫红色胶状物。检视病株的根或茎蔓,可见须根很少,根和茎蔓的维管束导管全部变成淡黄色至褐色,这是诊断枯萎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发生机理 枯萎病由半知菌亚门镰孢菌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丝、厚垣孢子或微菌核在未腐熟的有机肥、土表或种子上越冬,在土壤中能存活5~6年。病害通过带菌的种子、土壤、肥料、灌溉水、昆虫、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病菌经植株根部自然裂口和伤口侵入,由薄壁细胞进入维管束,在导管内发育,分泌果胶酶和纤维毒酶破坏细胞,阻塞导管,影响水分输导。导致植株萎蔫枯死。西瓜生长期发病程度与雨水有密切关系。日照少,阴雨天多。降雨量大,土壤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管理粗放的连作地,根系生长不良,土中菌源量大,发病就重。此外,种植过密,土质偏酸,偏施氮肥,磷钾肥不足,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土壤中线虫及地下害虫危害重、伤口多,土壤含钙量高,都会诱发该病。病害盛发期一般在坐瓜期,病势迅猛,防治不及时,几天或十几天就会蔓延全田。
防治措施 (1)种子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30分钟,或25%咪鲜胺乳油3,000倍液浸种30~60分钟。或50~60℃温水浸种30分钟,洗净后用清水浸种催芽。也可以用种子重量0.4%的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或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2)嫁接防病,选用抗侵染的葫芦瓜苗作砧木。(3)加强栽培管理。有条件的推行水旱轮作,或与玉米实行3~4年轮作。瓜地要选择地势高、土壤结构好、排水方便的地块,精作控氮,增施磷钾肥和腐熟有机肥,及时防治地下害虫等。坐瓜前喷施硕丰481或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增强抗病能力。(4)化学防治。虽是辅助性措施,但仍是大田发病后重要的应急手段,发病初期可用药液灌根,选用2.5%咯菌腈悬浮剂2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代森铵水剂1,000~1,500倍液,每株灌药液0.4~0.5公斤。坐瓜初期提早施药预防,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