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农化行业打破农药、肥料企业往日不相往来、各自为战的沉默格局,接连上演握手、跨界竞争的好戏,资源整合趋势日益加剧,大农化、大联盟、大合作开始流行,国产农化航母呼之欲出。
年初,黑龙江省正式成立我国首家农药与肥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成员由省内38家高校、科研院所、工程技术中心及农药、肥料行业的骨干企业组成,旨在推动农药与肥料企业联手博弈农资大市场。
近日,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发布公告,拟出资5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史丹利农业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对外投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为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提供综合性农业解决方案,将涉足农药领域。
由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属湖南新合作三维农资有限公司、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湖南瑞泽农化有限公司、常德市金穗优质米业有限公司、汉寿县进安农机有限公司等18家化肥、农药、种子、农机、米业龙头企业发起成立国内首家大型水稻种植合作社联社,近日也在湖南汉寿正式成立。该联社将为水稻种植业者提供水稻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从种子、农药、肥料集中采购到机耕、机插、机收、机烘,从农资产品供应到农业技术服务,从稻谷收购到大米加工、销售,提供一站式服务。
中央发布的2015年1号文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求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完善对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服务体系。要求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国家的涉农政策为农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据农业部门统计,截至2014年上半年,我国土地流转面积已达3.8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8%,达到2008年土地流转面积的3.5倍,各类专业种植大户达到367万户,合作社达到98万个。土地流转的提速,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的勃然兴起,为药肥联姻、做大做强农化产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条件。
史丹利农业公司将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提供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技术与服务、农用机械等服务的综合性农业解决方案,同时开展粮食收储、粮食加工销售等业务。公司将通过开展上述业务提升种植效率、种植收益,同时也促使公司从肥料制造商向农业服务商的转型升级。
近来,中国农化企业的跨界竞争、合作动作频繁,在业界风生水起,受到世界农资行业的关注。此前已有大型肥企金正大与全国首屈一指的农药制剂公司诺普信缔结药肥战略联盟,共同搭建商业合作平台,发挥彼此在技术研发、市场渠道、品牌运营等方面优势,并在药肥一体化、农资平台流通、先进农业服务推广等领域开展全面深度战略合作。此次史丹利出手农业解决方案,也是顺应我国农业向集约化发展的总体趋势。
专家观点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如果把种子比做是现代种植业的发动机,农药、肥料就是飞机的两翼,三者缺一不可。要做大做强中国种植业,必须先做大做强中国种子业、农药产业、肥料产业。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中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稀缺,农资投入、规模化生产投入、农业机械化投入在逐渐增加,这些因素制约着中国的粮食生产。与此同时,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且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这需要我们做出相应转变,调整农业、种植业、农村产业结构,转变观念,加强创新。农药企业一方面要保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要担负起推广农药科学安全使用的责任。全社会共同努力,保障粮食、食品和生态安全。
全国农技中心药械处处长邵振润:当前中国病虫害防控任务艰巨、农民科技水平较低、药械不符合要求、农药利用率低、农药营销落后,科学安全用药迫切需要推广。政府要加强引导,行业共同推动,企业要积极实践。
上海生农生化制品有限公司营销总监蔡智文:在农资行业低迷的背景下,企业都在谋求转型。目前,现有农资界的整合均是农药、肥料或种业领域内的企业间合作。农药企业和肥料企业的联合甚至是整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联合是企业根据市场实际作出的主动选择,农资领域的整合已经从经销商上移到生产企业层面,甚至是顶级企业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