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传统农药的抗性、毒性及残留等问题,人们需要不断开发新农药,从而确保了农业的稳产、丰产,对此,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据估计,当今创制一个新农药约需投入1.2~2.5亿美元,筛选1万~1.2万个化合物,历时8~10年。
以全球农药市场列前六位的农药公司看,每年均投入了相当的费用从事新农药的开发。表1即为2013年,排位前六位的第一集团农药公司的销售额、投入新农药研发的费用及研发费用占其销售额的比例。
表1 2013年全球第一集团(排位1~6位)各公司的销售市场及研发费和所占比例(亿美元)
| 公司 | 2013年销售额 | 2013年新农药研发费用 | 研发费用/销售额 | 
| 先正达 | 114.30 | 8.30 | 7.3% | 
| 拜耳 | 104.18 | 6.80 | 6.5% | 
| 巴斯夫 | 69.42 | 6.23 | 9.0% | 
| 陶农科 | 55.23 | 3.40 | 6.2% | 
| 孟山都 | 48.04 | 0.50 | 1.1% | 
| 杜邦 | 35.58 | 2.95 | 8.3% | 
在第一集团的6家公司中,除了以种子技术为主体的孟山都公司外,其他5家公司2013年的农药销售额共为378.54亿美元,此5家公司2013年研发费用共为27.73亿美元,占销售额的7.33%。
表2为2013年全球排位7~15位全球第二集团农药公司的销售额及投入的新农药研发费用及所占比例。
表2 2013年全球第二集团(排位7~15)农药公司的销售额及投入农药研发费用和所占比例(亿美元)
| 公司 | 2013年销售额 | 2013年新农药研发费用 | 研发费用/销售额 | 
| 马克西姆-阿甘* | 28.76 | 0.33 | 1.18% | 
| 纽发姆 | 22.97 | 0.43 | 1.9% | 
| FMC | 21.46 | 1.01 | 4.7% | 
| 住友化学 | 20.20 | 1.50 | 7.4% | 
| 联合磷化 | 16.07 | 0.53 | 3.3% | 
| 阿里斯达 | 15.01 | 0.20 | 1.3% | 
| 凯米诺瓦** | 11.01 | 0.56 | 5.1% | 
| 世科姆 | 5.14 | 0.09 | 1.8% | 
| 石原产业 | 5.02 | 0.77 | 15.3% | 
| * 马克西姆-阿甘公司已更名为阿达姆(ADAMA),由中国化工控股;** 凯米诺瓦公司已由FMC公司收购。 | |||
在第二集团中,从事新农药研发较好的有FMC、住友化学、石原产业等3家公司。此3家公司的销售额共为46.68亿美元,投入研发费用为3.28亿美元,占7.02%。
1 如何掌控农药产品的生命周期
众所周知,开发一个新农药十分不易,为了收回成本,必须对该品种的生命周期进行充分的把控。由于这些大公司对自身农药品种能了如指掌,对自己市场能做到有理有节,故发展十分稳定。同时,这些公司还能充分发挥自己特点,及时调整公司的生产情况和销售策略,故此六家公司成为世界农药市场的主宰者。
全球位列前六位的第一集团公司(表1)的销售市场占全球销售额的70%以上。而位居第7~20位的13家公司的销售额约占全球市场的20%。其他几百~几千家的大批公司销售额仅占10%,这些公司多为“被统计”和“被贴标签”。超级大公司正因为能很好地掌控自身农药产品的生命周期,故而使其市场不断增大。
就以现今全球最大的农药公司——先正达公司为例。如表1所示,2013年先正达公司的农药市场为114.3亿美元,占全球农药市场的20.8%。其中除了专利期品种由公司自行生产,其销售市场为30亿~40亿美元(部分中间体亦向全球采购);而非专利产品的市场占60%~70%,估计为60亿~75亿美元。在非专利产品中,有90%从中国采购,即为50亿~60亿美元。据知,其在中国采购额仅十几亿美元。也就是说,先正达公司用了十几亿美元的钱款获得了50亿~60亿美元的销售市场。该公司销售额列前10位的农药品种为噻虫嗪、嘧菌酯、草甘膦、硝磺草酮、百草枯、异丙甲草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唑啉草酯、甲霜灵、阿维菌素。此10个品种的销售额共为64.0亿美元,占其销售额的55.65%,其中仅噻虫嗪和唑啉草酯尚为专利期品种,销售额为10个品种的25%,而8个非专利品种的市场占上述10个品种的75%。
又以草甘膦为例,2011年全球草甘膦销售额为41.90亿美元,其中孟山都公司为30.4亿美元,占72.55%;陶农科公司3.20亿美元,占7.94%;先正达公司4.15亿美元,占9.9%;马克西姆-阿甘公司2.10亿美元,占5.01%;凯米诺瓦公司1.15亿美元,占2.74%。上述5家公司共占98.20%。除孟山都公司外,其他公司自身大多不生产。
而以上公司或品种如何能形成现有的市场,它们如何把控这些产品的生命周期呢?对此可以图1予以说明。
 
图1 一个农药产品的生命周期
如图所示,一般一个好的农药品种的生命周期可以3个“10”年(或“8”年)来说明:即从研发到申请专利为第1个“10”年(或“8”年);从申请专利到上市为第2个“10”年(或“8”年);从化合物申请专利到化合物专利到期为第3个“10”年(或“8”年),此时为该产品销售的最高峰。通常,自此时始可收回成本(投入)。
然而当化合物专利到期时,也就是在申请专利15~20年间方可回报投入,以后就逐年下降。为了确保此产品市场的延续,各公司往往采取制剂、复配和制造工艺改造等专利进行保护。
以上先正达公司和草甘膦2个例子正说明此情况。
以下表3~表5分别为当今热门的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的化合物专利申请日及上市日期。由此3个表可见,三类热门农药品种从申请化合物专利到上市平均为9.3年。
表3 几个热门除草剂品种的申请专利日(化合物)和上市日期*
| 除草剂 | 化合物专利申请日 | 上市日期(相隔年数) | 
| 硝磺草酮 | 1984.10.20 | 2001年(17年) | 
| 甲基二磺隆 | 1993.10.15 | 2002年(9年) | 
| 异噁草酮 | 1980.06.20 | 1986年(6年) | 
| 噁唑禾草灵 | 1977.12.24 | 1984年(7年) | 
| 五氟磺草胺 | 1996.09.24 | 2005年(9年) | 
| 氰氟草酯 | 1987.08.05 | 1996年(9年) | 
| 双氟磺草胺 | 1988.05.24 | 2000年(12年) | 
| * 以上品种从申请专利到上市平均为10.4年。 | ||
表4 几个热门杀虫剂品种的申请专利日(化合物)和上市日期*
| 杀虫剂 | 化合物专利申请日 | 上市日期(相隔年数) | 
| 吡虫啉 | 1985.01.05 | 1991年(6年) | 
| 噻虫嗪 | 1993.07.13 | 1999年(6年) | 
| 呋虫胺 | 1994.10.28 | 2002年(8年) | 
| 茚虫威 | 1991.12.05 | 1999年(8年) | 
| 氟虫腈 | 1987.06.12 | 1992年(5年) | 
| 氯虫苯甲酰胺 | 2002.08.13 | 2007年(5年) | 
| 氟苯虫酰胺 | 1999.11.24 | 2007年(8年) | 
| 螺虫乙酯 | 1996.12.05 | 2008年(12年) | 
| 氟啶虫酰胺 | 1993.07.16 | 2003年(10年) | 
| 氰氟虫腙 | 1991.06.06 | 2007(16年) | 
| 虱螨脲 | 1977.09.18 | 1993年(16年) | 
| 乙基多杀菌素 | 2007.11.02 | 2007年(10年) | 
| * 平均9.4年。 | ||
表5 几个热门杀菌剂品种的申请专利日(化合物)和上市日期*
| 杀菌剂 | 化合物专利申请日 | 上市日期(相隔年数) | 
| 嘧菌酯 | 1990.01.25 | 1997年(7年) | 
| 吡唑醚菌酯 | 1994.07.06 | 2002年(8年) | 
| 苯氧菌胺 | 1990.05.06 | 2000年(10年) | 
| 肟菌酯 | 1991.12.06 | 2000年(9年) | 
| 丙硫菌唑 | 1995.11.08 | 2004年(9年) | 
| 咪唑菌酮 | 1994.06.10 | 2001年(7年) | 
| 啶酰菌胺 | 1992.11.07 | 2003年(11年) | 
| 咯菌腈 | 1986.06.16 | 1994年(5年) | 
| 嘧菌环胺 | 1987.09.28 | 1994年(7年) | 
| * 以上平均8.1年。 | ||
另外,有些品种的生命周期很长,究其原因它们得益于这些品种的特殊功能或科技的发展。
例如,草甘膦近10年持续增长就是得益于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开发和发展。
又如草铵膦,即得益于草甘膦的发展及该品种有与草甘膦不同的作用机制及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发展。
再则,农药的抗性一直是困扰人们的大问题,也关系到药剂的生命周期。最老的有机合成的苯氧乙酸类激素型除草剂2,4-滴等,此类除草剂经久不衰即得益于此类除草剂虽然使用了半个多世纪,但基本上无产生严重抗性,故也是维持此类除草剂生命的关键所在。
众所周知,铜制剂为沿用了百年以上的农药品种,至今仍有相当的市场。这是由于此类杀菌剂主要作用于病原菌必不可少的-SH基的氨基酸,同时其也有多位点的作用靶标,不易产生抗性,这也使此类杀菌剂有长久的生命力。
总之,掌握一个农药品种的特点,了解此品种开发过程,并深入发掘自身的产品,是十分重要的方向。如巴斯夫公司的氟环唑与吡唑醚菌酯的混配,就是利用了吡唑醚菌酯的特点,既延缓了吡唑醚菌酯的抗性,又带动了氟环唑的销售额,其从2003年的2.80亿美元,到2013年达5.60亿美元,翻了一番。同样先正达公司的嘧菌酯与环丙唑醇的混配也是如此情况,在2003年环丙唑醇仅0.40亿美元,到2013年高达3.65亿美元,增加了近一个数量级,如此的增长速度令人吃惊。由此可见,一个理想的配方可带动其他产品的发展。
2 怎样把握农药品种的市场机遇
一个产品的成功,努力是必须的,但机遇也必不可少。很多机遇往往产生于一瞬之间,就看你能否抓住。对此必须随时关心。这种机遇可能源于一条信息,一句话,为此,极其不能低估信息的力量和作用。
要抓住机遇,就需要有众多信息汇成的大数据,并随时对所收集数据和信息进行梳理、归纳、分析。
德国3位教授于2011年提出“工业4.0”的概念值得借鉴。工业4.0(Industry 4.0)为当今世界工业革命发展的新概念,其意味着人类工业生产将实现以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动化为标志的第4次工业革命。
2014年李克强总理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发表了《中德合作行动纲领》,此纲领中提出了进行《工业4.0》的合作。
追溯全球工业革命,可分成“4个步骤”,即“工业1.0”、“工业2.0”、“工业3.0”、“工业4.0”(表6)。
表6 世界工业革命“4个步骤”
| 工业1.0 | 以蒸气机为代表的技术革命 | 
| 工业2.0 | 以流水线、电气化为代表的技术革命 | 
| 工业3.0 | 即目前自动化、数字化的技术革命 | 
| 工业4.0 | 采取高度数字化、网络化,实现“智能化工厂”和实现“智能生产” | 
就企业而言,“工业4.0”主要是使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实现人机互动,也就是通过自主性输入或输出,实现自主化生产。
企业要实现自主化生产,就必须收集众多数据。就农药行业而言,通过对收集大数据进行处理,开发最有效,能获得最大市场的品种。进而指导新农药的创制或选择开发品种并进一步指导市场。
作为农药品种及市场的开发,必须收集以下方面的数据:
(1)及时了解全球病虫草害已发生或可能发生情况,对照自己产品对这些病虫草害的针对性,制定防治措施。除了收集害物的发生情况,同时应了解以前用药品种、抗性及气候等各种情况。如几年前巴西白粉病大发生,先正达公司经预测预报后及时推出苯醚甲环唑与丙环唑混配制剂,而获得很大利益。
(2)掌握自己生产品种的有关信息,如竞争对手(包括企业、同类品种),做好一旦发生情况(如抗性、药害等),即可拿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替代品种。
(3)随时了解全球有关农药的新技术、新理论。如汽巴-嘉基公司提出的抗病激活剂理论发表后,日本明治制果公司马上抓住此信息,其将该公司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烯丙苯噻唑应用抗病激活剂的理论在水稻育苗上应用,使之成为大型杀菌剂品种,此即为一条信息、一个理论拯救了一个品种。
(4)随时掌握全球重要农药品种的大数据来指导自身的发展,做到百战不殆。对此,建议从以下方面去收集和了解。
① 掌握各大类农药(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其他类农药)的品种、市场、发展及竞争或替代品种。
② 熟识农药的各种作用机制,并对各种结构、各种针对靶标的品种、市场等情况,如烟碱类、磺酰脲类、酰胺类、吡啶类……等各种化学结构类别及C14脱甲基甾醇酶抑制剂、支链氨基酸抑制剂、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鱼尼汀受体作用剂类……等各种作用机制类别的农药品种有基本的了解。
③ 及时探究全球农药市场中的重点发展品种,包括销售额上亿美元的大型农药品种、近5年年均增长率超过10%的发展迅速的农药品种。
④ 为了开发新颖农药品种,必须对专利已到或即将到期的农药品种了如指掌。此不仅为了解化合物的专利,还应对其剂型、复配及新工艺等方面的申请专利亦应掌握。
⑤ 便于比较和做到知己知彼,必须随时了解全球主要国家农药市场、进出口情况、种植面积、主要作物农药使用情况及病虫害发生情况。
⑥ 应全面掌握全球主要作物的农药使用情况,并对所使用的各类主要农药要有全面掌握。
⑦ 对全球主要农药公司的历史、发展、市场、销售策略、新农荮研发费用、主要农药品种和新开发的农药品种及合成路线和专利情况要有全面了解。
⑧ 及时掌握对农药品种的剂型变化。
……
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综合比较,才能很好地认识和抓住各种瞬息而过的机遇。
3 结语
总之,只有随时关注、及时捕集、全面分析所获得的大信息、大数据,并结合自身情况、梳理自身特点,形成自身特色,才能很好地掌控产品的生命周期,才能及时抓住机遇。同时必须注意,大数据、大信息的形成系由众多小信息汇集而成。只有不断积累,不断分析,方可得心应手,胸有成竹。
山不拒土成其高,海不辞水成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