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农药快讯:2021年第15期
  文章:22篇

2016年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更新时间:2016-03-16 点击量:1484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分析预测,2016年小麦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7亿亩次左右。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大流行风险高,条锈病在西北、西南麦区发生程度重,麦蚜在华北和黄淮北部麦区虫口密度大,纹枯病和白粉病在各麦区高水肥田发生普遍,叶锈病上升趋势明显。为有效控制小麦主要病虫危害,将损失控制到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确保小麦稳产增收,特制订本方案。

 

1  防控目标
  重点防控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纹枯病、蚜虫、吸浆虫、麦蜘蛛等“五病三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35%以上,高产创建示范片实现统防统治全覆盖,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农药使用量明显降低。


2  防控策略
  坚持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绿色防控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应急处置与持续治理相结合,专业化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防控策略,针对重点地区、关键生育阶段的重大病虫,采取关键技术进行科学防控,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安全。推广绿色防控、注重用药安全,实现农药减量控害。


3  防控措施
3.1  分区防控重点
3.1.1  华北麦区
  主要包括除东北、西北以外的部分北部冬麦区,即河北省长城以南,山西省中部和东南部,北京、天津两市。其中,山西、河北中南部麦区以麦蚜、麦蜘蛛、吸浆虫、纹枯病、白粉病为主,兼顾条锈病、赤霉病;其他麦区以麦蚜、吸浆虫为主,兼顾麦蜘蛛、叶锈病、白粉病。


3.1.2  黄淮麦区
  主要包括山东省全部,河南省大部,河北省中南部,江苏及安徽两省淮北地区,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山西省西南部等。以麦蚜、赤霉病、吸浆虫、麦蜘蛛、纹枯病、白粉病为主,兼顾条锈病、粘虫和地下害虫。


3.1.3  长江中下游麦区
  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各省大部,上海市、浙江全部以及河南省信阳地区。以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麦蚜为重点,兼顾条锈病、叶锈病、麦蜘蛛。


3.1.4  西北麦区
  主要包括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及青海省东部部分地区。以小麦条锈病、吸浆虫为主,兼顾小麦白粉病、麦蚜、麦蜘蛛。


3.1.5  西南麦区
  包括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大部,陕西省南部,甘肃省东南部以及湖北、湖南两省西部。以小麦条锈病、白粉病为主,兼顾小麦赤霉病、麦蚜和麦蜘蛛。


3.2  主要技术措施
3.2.1  小麦赤霉病
  在推广种植耐病品种、加强健身栽培的基础上,把握小麦抽穗扬花关键时期,主动用药预防,遏制病害流行。一是加强栽培管理。平衡施肥,增施磷、钾肥;控制中后期小麦群体数量,做到田间沟渠通畅,创造不利于病害流行的环境。二是主动用药预防。长江中下游和黄淮等常年病害流行麦区,应于小麦扬花初期主动喷药预防,做到见花打药;对高感品种,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天以上,首次施药时间应提前至破口抽穗期。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多菌灵、福美双、甲基硫菌灵、烯肟•多菌灵、烯肟•戊唑醇、肟菌•戊唑醇、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腊芽菌等,要用足药液量,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对多菌灵产生高水平抗性地区,应停止使用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药剂,以保证防治效果;如遇病害流行,第一次防治结束后,需隔5~7天再防治1~2次,确保控制流行危害。赤霉病偶发区,可结合其它病虫防治,在抽穗扬花期实行兼治。


3.2.2  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
  加强病情监测,实施分区防治。西南、汉水流域等主要冬繁区,要封锁发病田块,减少菌源外传。西南、西北菌源区常年早发、重发田要前移防治关口,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预防措施,重点区域还要对田边小檗等寄主进行防治,阻止菌源向黄淮和华北麦区扩散蔓延,减轻晚熟冬麦及春麦区流行风险。黄淮春季流行区,落实“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并且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己唑醇、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烯肟•戊唑醇等。


3.2.3  小麦纹枯病
  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当病株率达10%左右时,进行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井冈霉素A(选用高含量制剂)、多抗霉素、木霉菌、井冈•蜡芽菌等,严重发生田,应隔7~10天再喷1次。要用足药液量,对准基部,均匀喷透,提高防治效果。


3.2.4  小麦白粉病
  在春季发病初期,当病叶率达到10%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咪鲜胺、醚菌酯、烯肟菌胺等,一般喷药1~2次。


3.2.5  小麦吸浆虫
  高密度区要重点抓好中蛹期土壤处理和成虫期喷药防治等两个关键环节,一般发生区做好抽穗至扬花前的成虫防治。蛹期防治可在小麦孕穗期当每小方土样(10×10×20 cm)有虫蛹4头以上时,选用辛硫磷、倍硫磷等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撒毒土后浇水效果更好。在小麦抽穗期,当每10复网次有成虫25头以上,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头以上成虫时,抓紧选用辛硫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虫啉等农药进行喷雾防治。重发区要间隔3天连续用药2次,以确保防治效果。


3.2.6  小麦蚜虫
  当苗期蚜量达到百株500头以上时,应进行重点挑治。穗期田间百株蚜量达1,000头以上,益害比(天敌:蚜虫)低于1:150时,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参碱、耳霉菌等药剂喷雾防治。小麦穗期病虫害混合发生时,及时开展“一喷三防”,即杀虫剂、杀菌剂和叶面肥或生长调节剂等各计各量,混合喷洒。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宜单一使用,要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释放蚜茧蜂进行生物防治;华北麦区等蚜虫迁入区可在3月中下旬,在田间放置黄色诱虫板诱杀迁入的有翅蚜,以降低虫口基数,减轻穗期危害。


3.2.7  麦蜘蛛
  西南麦区在苗期和早春拔节期,其它麦区在返青拔节期,当平均33厘米行长螨量达20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马拉•辛硫磷、联苯•三唑磷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可通过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等农业措施进行防治。


3.2.8  地下害虫
  西北、华北和黄淮麦区,在秋播拌种处理的基础上,在返青期,当每平方米有地下害虫1~2头时,可选用辛硫磷等内吸性药剂灌根进行防治。


4  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4.1  小麦条锈病“带药侦察,早春预防”技术
  实施“带药侦查、早春防治”,采取“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发现一片、控制全田”的技术措施,严格控制病情,防止扩散蔓延。

 

4.2  小麦赤霉病预防技术
  长江中下游及黄淮南部,密切关注抽穗扬花期天气预报,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天以上,应于小麦扬花初期组织开展统一防治,主动喷药预防。

 

4.3  一喷三防技术
  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麦蚜、吸浆虫等多种病虫同时发生危害的关键期,可选用合适的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合理混用,防病治虫,防早衰抵御“干热风”,达到“一喷三防”、省工节本和增产保产的目的。吸浆虫重发区,充分利用药剂持效期,适当前移防治时间,在成虫发生始盛期用药。

 

  “一喷三防”常用农药种类如下:

 

  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敌敌畏、抗蚜威、阿维菌素、苦参碱等。

 

  杀菌剂: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氟环唑、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氰烯菌酯、蜡质芽孢杆菌、井冈霉素等。

 

  植物生长调节剂: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几丁聚糖、抗倒酯、矮壮素、赤•吲乙•芸苔等。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农业部网)

tag: 小麦  重大  病虫害  防控技术  方案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other_detail_2605.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