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农药快讯:2021年第15期
  文章:22篇

水稻、小麦病虫害偏重发生!全国农技中心发布2018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更新时间:2018-03-13 点击量:691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植保(植检、农技)站(局、中心),广东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业局:

    为切实做好2018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助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农业转型升级,全国农技中心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2018年水稻、小麦、玉米、棉花、马铃薯、茶叶重大病虫害和农区蝗虫、草地螟、粘虫、柑橘大实蝇、苹果腐烂病、油菜菌核病防控技术方案以及保护地蔬菜重要害虫生物防治技术方案。现将《2018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等13个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附件1~13)印发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技术措施,为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附件:

  1  2018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2  2018年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3  2018年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4  2018年棉花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5  2018年马铃薯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6  2018年茶树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7  2018年农区蝗虫防控技术方案

  8  2018年草地螟防控技术方案

  9  2018年粘虫防控技术方案

  10  2018年柑橘大实蝇防控技术方案

  11  2018年苹果树腐烂病防控技术方案

  12  2018年油菜菌核病防控技术方案

  13  2018年保护地蔬菜重要害虫生物防治技术方案

 

                                  全国农技中心

                                     2018年3月7日

 

附件1  2018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18年我国水稻病虫害将呈偏重发生态势,发生面积13.2亿亩次,其中,二化螟在大部分稻区呈明显回升态势,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发生区域广;纹枯病在各稻区普遍发病,稻瘟病、稻曲病偏重流行风险高,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南方局部稻区存在重发流行风险;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基腐病、穗腐病、稻螟蛉、稻秆潜蝇、稻瘿蚊、稻蓟马、大螟等次要病虫在局部稻区发生呈上升态势。为了做好2018年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防控目标

  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40%以上,水稻化学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防控策略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分区治理,绿色增效。以稻田生态系统为中心,优先采用抗(耐)病虫品种、健身栽培、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技术,提高稻田生态系统控害能力。协调应用高效、低风险农药合理使用技术。推进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相融合,促进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治理,保障水稻产量、质量和稻田生态安全。

 

防控重点

  (1)华南稻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传统双季稻种植区,重点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密切关注锯齿叶矮缩病、白叶枯病、穗腐病、三化螟、稻瘿蚊、稻蓟马。

 

  (2)长江中下游稻区。包括湖南、江西、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单双季稻混栽区和单季稻种植区,重点防治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穗腐病、恶苗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密切关注稻蓟马、大螟、稻秆潜蝇、稻瘿蚊、叶蝉、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白叶枯病、细菌性基腐病。

 

  (3)西南稻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单季稻种植区,重点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密切关注粘虫、白叶枯病、穗腐病。

 

  (4)北方稻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天津、内蒙古、宁夏单季粳稻种植区,重点防治二化螟、稻瘟病、纹枯病、恶苗病,密切关注稻曲病、立枯病、稻潜叶蝇、穗腐病、赤枯病、稻飞虱、稻螟蛉。

 

  (5)黄淮稻区。包括江苏、安徽、河南、山东单季粳稻种植区,重点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黑条矮缩病、二化螟、稻飞虱,密切关注稻纵卷叶螟、条纹叶枯病、穗腐病。

 

主推技术

4.1  非化学防治技术

  (1)选用抗(耐)性品种。选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褐飞虱、白背飞虱的水稻品种,避免种植高(易)感品种。合理布局种植不同遗传背景的水稻品种。

 

  (2)农艺措施。① 翻耕灌水灭蛹。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在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没稻桩7~10天,降低虫源基数。② 健身栽培。加强水肥管理,适时晒田,避免重施、偏施、迟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水稻抗逆性。③ 清洁田园。稻飞虱终年繁殖区晚稻收割后立即翻耕,减少再生稻、落谷稻等冬季病毒寄主植物。

 

  (3)生态工程。田埂留草,为天敌提供栖息地;田埂种植芝麻、大豆、波斯菊等显花植物,保护和提高寄生蜂和黑肩绿盲蝽等天敌的控害能力;路边沟边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减少二化螟和大螟的种群基数。

 

  (4)性信息素诱杀。越冬代二化螟、大螟始蛾期开始,集中连片使用性诱剂,通过群集诱杀或干扰交配来控制害虫基数。选用持效期2个月以上的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平均每亩放置1个,放置高度以诱捕器底端距地面50~80 cm为宜。

 

  (5)稻螟赤眼蜂控害。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蛾始盛期释放稻螟赤眼蜂,每代放蜂2~3次,间隔3~5天,每次放蜂10,000头/亩。每亩均匀放置5~8个点,放蜂高度以分蘖期蜂卡高于植株顶端5~20 cm、穗期低于植株顶端5~10 cm为宜。

 

  (6)稻鸭共育。水稻分蘖初期,将15~20天的雏鸭放入稻田,每亩放鸭10~30只,水稻齐穗时收鸭。通过鸭子的取食活动,减轻纹枯病、稻飞虱、福寿螺和杂草等发生为害。

 

  (7)物理阻隔育秧。在水稻秧苗期,采用20~40目防虫网或15~20克/平方米无纺布全程覆盖,阻隔稻飞虱,预防病毒病。

 

4.2  合理用药技术

  在落实非化学防治技术的基础上,抓住关键时期实施药剂防治。一是普及种子处理。采用咪鲜胺、氰烯菌酯、乙蒜素浸种,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吡虫啉等种子处理剂拌种,预防秧苗期稻飞虱、稻蓟马及飞虱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锯齿叶矮缩病、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毒氟磷苗期喷雾,培育壮秧。二是带药移栽,减少大田前期用药。秧苗移栽前2~3天,施用内吸性药剂,带药移栽,预防螟虫、稻瘟病、稻蓟马、稻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三是做好穗期保护。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根据穗期主攻对象综合用药,预防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穗腐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主要病虫药剂防治指标:

 

  稻飞虱。华南、西南、长江中下游稻区重点防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黄淮稻区重点防治白背飞虱、灰飞虱。药剂防治重点在水稻生长中后期,对孕穗期百丛虫量1,000头、穗期百丛虫量1,500头以上的稻田施药。

 

  稻纵卷叶螟。防治指标为分蘖期百丛水稻束叶尖150个,孕穗后百丛水稻束叶尖60个。生物农药施药适期为卵孵化始盛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

 

  螟虫。防治二化螟,分蘖期于枯鞘丛率达到8%~10%或枯鞘株率3%时施药,穗期于卵孵化高峰期施药,重点防治上代残虫量大、当代螟卵盛孵期与水稻破口抽穗期相吻合的稻田;防治三化螟,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施药,重点防治每亩卵块数达到40块的稻田。

 

  稻瘟病。防治叶瘟在田间初见病斑时施药;破口抽穗初期施药预防穗瘟,气候适宜病害流行时齐穗期第2次施药。

 

  纹枯病。水稻分蘖末期至孕穗抽穗期施药。

 

  稻曲病。在水稻破口前7~10天(10%水稻剑叶叶枕与倒二叶叶枕齐平时)施药预防,如遇多雨天气,7天后第2次施药。

 

  病毒病。预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锯齿叶矮缩病、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主要在秧田和本田初期及时施药,防止带毒稻飞虱迁入。注意防治前作麦田、田边杂草稻飞虱。

 

  细菌性基腐病、白叶枯病。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时立即用药防治。重发区在台风、暴雨过后及时施药防治。

 

4.3  建议用药品种

  防治二化螟、大螟,优先采用苏云金杆菌(Bt.)、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化学药剂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氧虫酰肼。防治稻飞虱,种子处理和带药移栽应用吡虫啉、噻虫嗪(不选用吡蚜酮,延缓其抗性发展);喷雾选用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醚菊酯、烯啶虫胺、吡蚜酮。防治稻纵卷叶螟,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球孢白僵菌、短稳杆菌、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等微生物农药,化学药剂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茚虫威等。防治稻瘟病,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春雷霉素、井冈·蜡芽菌、申嗪霉素等生物农药或三环唑、丙硫唑等化学药剂。防治纹枯病、稻曲病,采用井冈·蜡芽菌、井冈霉素A(24%A高含量制剂)、申嗪霉素等生物药剂或苯甲·丙环唑、氟环唑、咪铜·氟环唑等化学药剂。预防细菌性基腐病、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噻霉酮、噻唑锌。预防病毒病,选用毒氟磷、宁南霉素。

 

  注意事项:

 

  1  昆虫信息素诱杀害虫,应大面积连片应用。

 

  2  应用生物药剂品种时,施药期应适当提前,确保药效。

 

  3  稻虾、稻鱼、稻蟹等农业生态种养区和临近种桑养蚕区,需慎重选用药剂;水稻扬花期慎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等),减少对授粉昆虫的影响;破口抽穗期慎用三唑类杀菌剂,避免药害。

 

  4  提倡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合理轮用与混配,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药剂。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操作规程,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确保稻米质量安全。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禁止使用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的农药,慎重使用有机磷类农药。

 

附件2  2018年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分析,预计2018年全国小麦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0亿亩次,病害重于虫害。其中,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偏重流行风险高,条锈病在黄淮南部、江汉平原、西南和西北部分麦区发病程度重,麦蚜在华北大部和黄淮北部麦区大发生,白粉病和纹枯病在高产麦区发生普遍。为有效控制小麦重大病虫危害,确保小麦稳产增收,特制订本方案。

 

防控目标

  重点防控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蚜虫、吸浆虫、麦蜘蛛等“四病三虫”,防治处置率9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38%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防控策略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应急处置与持续治理相结合,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防控策略,抓住重点地区、重大病虫、重要时段,实施科学防控,推进绿色防控, 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安全。

 

防控对象

  (1)华北麦区。主要包括河北省长城以南,山西省中部和东南部冬麦区,以及北京、天津两市。其中,山西、河北中北部麦区以麦蚜、麦蜘蛛、吸浆虫为主,兼顾条锈病、赤霉病;其他麦区以麦蚜、吸浆虫为主,兼顾麦蜘蛛、叶锈病和孢囊线虫病。

 

  (2)黄淮麦区。主要包括山东省全部,河南省大部,河北省中南部,江苏及安徽两省淮北地区,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山西省西南部等。以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叶锈、麦蚜、吸浆虫、麦蜘蛛和孢囊线虫病为主,兼顾叶锈病、粘虫。

 

  (3)长江中下游麦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各省大部,上海市、浙江省全部以及河南省信阳地区。以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麦蚜为重点,兼顾麦蜘蛛。

 

  (4)西北麦区。主要包括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及青海省东部的部分地区。以小麦条锈病、吸浆虫为主,兼顾小麦白粉病、麦蚜、麦蜘蛛和孢囊线虫病。

 

  (5)西南麦区。包括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大部,陕西省南部,甘肃省东南部以及湖北西部。以小麦条锈病、白粉病为主,兼顾小麦赤霉病、麦蚜和麦蜘蛛。

 

防控措施

  根据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明确主攻对象,兼顾次要病虫,统筹兼顾,综合防治。小麦返青拔节期应以防治纹枯病、条锈病为重点,挑治蚜虫、白粉病和麦蜘蛛。抽穗扬花期以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和吸浆虫为主,兼顾锈病、白粉病。灌浆期加强麦蚜防控,实施综合用药,达到一喷多效。

 

  (1)小麦赤霉病。长江中下游和黄淮等病害常发区,要在加强健身栽培的基础上,把握小麦抽穗扬花关键时期,做到见花打药,主动预防,遏制病害流行。对高感品种,如果天气预报小麦扬花期有2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首次施药时间应提前至破口抽穗期。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福美双、甲基硫菌灵、肟菌·戊唑醇、咪铜·氟环唑、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腊芽菌等,要用足药液量,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如遇病害严重流行,第一次防治结束后,需隔5~7天再喷药1~2次,以确保控制效果。对多菌灵产生高水平抗性地区,应停止使用苯并咪唑类药剂,提倡轮换用药和混合用药。小麦呕吐毒素超标风险高的地区,慎用肟菌酯等甲氧丙烯酸类复配剂。赤霉病偶发区,可结合其它病虫防治,在抽穗扬花期实行兼治。

 

  (2)小麦条锈病。加强病情监测,实施分区防治。西南、汉水流域和河南南部、甘肃陇南等主要冬繁区,要封锁发病田块,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预防措施,减少菌源外传,阻止向黄淮和华北麦区扩散蔓延,减轻晚熟冬麦及春麦区流行风险。在西北越夏区,春季做好麦田周边转主寄主小檗的兼治工作。黄淮春季流行区,落实“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防治策略,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并且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粉唑醇、已唑醇、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等。

 

  (3)小麦纹枯病和白粉病。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当纹枯病病株率达10%左右时,进行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噻呋酰胺、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井冈霉素、多抗霉素、木霉菌、井冈·蜡芽菌等。当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咪鲜胺、醚菌酯等;严重发生田,应隔7~10天再喷1次。要用足药液量,均匀喷透,提高防治效果。

 

  (4)小麦吸浆虫。重点抓好小麦穗期成虫防治一般发生区当每10复网次有成虫25头以上,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头以上成虫时,尽早选用辛硫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虫啉等农药喷雾防治。重发区间隔3天再施1次药,以确保防治效果。

 

  (5)小麦蚜虫。当苗期蚜量达到百株500头时,应进行重点挑治。穗期田间百穗蚜量达800头,益害比(天敌:蚜虫)低于1:150时,可选用吡蚜酮、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噻虫胺、苦参碱、耳霉菌等药剂喷雾防治。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释放蚜茧蜂、瓢虫等进行生物防治。

 

  (6)麦蜘蛛。在返青拔节期,当平均33厘米行长螨量达200头时,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马拉·辛硫磷、联苯·三唑磷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可通过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等农业措施进行控制。有条件地区,可采用人工释放捕食螨进行防治。

 

  (7)孢囊线虫病。在返青拔节期,结合纹枯病、白粉病、蚜虫的防治,选用阿维菌素、吡虫啉、氯氟·吡虫啉、氟吡·阿维等农药喷雾防治,以及阿维菌素颗粒剂撒施。

 

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1)小麦条锈病全程防控技术。在采取种植抗病品种、药剂拌种、多样性栽培等措施的基础上,加强监测、及时防控,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发现一片、控制全田。今年西南、鄂西北、江汉平原及河南南部条锈病冬前见病早、病点多、范围广,春季流行风险大,该区域春季应全面开展专业化应急防控,严格控制病情,防止条锈病大面积爆发危害。

 

  (2)小麦赤霉病预防技术。在种植抗性品种和健康栽培的基础上,根据病害流行趋势及时开展药剂预防。长江中下游及黄淮南部,密切关注抽穗扬花期天气预报,根据天气预报,小麦齐穗扬花期有2天以上的阴雨、结露或多雾天气,应于小麦扬花初期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做到见花打药,主动预防;如果品种感病、气候条件有利、病害流行风险大,隔5~7天再进行1~2次防治,确保有效控制危害。

 

  (3)穗期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麦蚜、吸浆虫等多种病虫同时发生危害的关键期,可选用合适的杀菌剂、杀虫剂科学混用,综合施药,防病治虫,一喷多效。吸浆虫重发区,充分利用药剂持效期,适当前移防治时间,在成虫发生始盛期用药。一代黏虫发生区,应选择对黏虫兼治效果较好的药剂。专业化统防统治常用农药种类如下:

 

  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抗蚜威、氧乐果、毒死蜱、氟啶·毒死蜱、阿维菌素、苦参碱等。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宜单一使用,要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

 

  杀菌剂: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氟环唑、噻呋酰胺、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氰烯菌酯、蜡质芽孢杆菌、井冈霉素等。

 

附件3  2018年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会同有关专家分析预测,2018年全国玉米病虫害发生重于常年,东北、华北地区玉米螟、粘虫、地下害虫、大斑病为害重,黄淮海地区玉米螟、棉铃虫、二点委夜蛾、褐斑病发生突出,西北和西南地区棉铃虫、蚜虫、叶螨、粘虫、小斑病发生普遍,预计发生面积10.8亿亩次。为做好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防控目标

  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率90%以上,病虫害总体防治效果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6%以上。进一步扩大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面积。

 

防控策略

  针对玉米不同种植区域和生育期的重点病虫害,优先选用抗耐病虫品种,以绿色防控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突出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实施秸秆粉碎还田、种子处理、苗期病虫害防治、赤眼蜂防螟和中后期病虫防治技术,实现节本增效,保障玉米生产安全。

 

防控措施

3.1  不同区域防控重点

  (1)北方春播玉米区:重点防控玉米螟、双斑长跗萤叶甲、地下害虫、二、三代黏虫、大斑病、茎腐病、玉米线虫矮化病、灰斑病。

 

  (2)黄淮海夏播玉米区:重点防控玉米螟、棉铃虫、二代黏虫、玉米蚜虫、二点委夜蛾、蓟马、茎腐病、南方锈病、褐斑病、弯孢叶斑病、小斑病。

 

  (3)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重点防控玉米螟、二、三代黏虫、纹枯病、大斑病、灰斑病、穗腐病。

 

  (4)西北玉米区:重点防控地下害虫、玉米蚜虫、叶螨、玉米螟、双斑长跗萤叶甲、茎腐病和大斑病。

 

3.2  主要病虫防治技术措施

  (1)玉米螟:秸秆粉碎还田,减少虫源基数;越冬代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结合性诱剂诱杀;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灭卵。心叶末期喷洒苏云金杆菌制剂,或用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剂与甲维盐复配喷施,提高防治效果,兼治蚜虫和红蜘蛛等害虫。

 

  (2)地下害虫及蓟马、蚜虫、灰飞虱等苗期害虫:利用噻虫嗪、溴氰虫酰胺等药剂进行种子处理。

 

  (3)根腐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等:选用抗病品种。利用咯菌腈·精甲霜悬浮种衣剂或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

 

  (4)玉米叶斑类病害: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在玉米心叶末期,喷施苯醚甲环唑、烯唑醇、吡唑醚菌酯、井冈霉素A等药剂,视发病情况隔7至10天再喷1次,褐斑病重发区在玉米8至10叶期用药防治。与芸苔素内酯等混用可提高防效。

 

  (5)玉米纹枯病:选用抗耐病品种,合理密植。发病初期可剥除茎基部发病叶鞘,结合喷施井冈霉素A等生物农药,或菌核净、烯唑醇、代森锰锌等药剂,视发病情况隔7至10天再喷1次。

 

  (6)玉米蚜虫:玉米抽雄期,蚜虫盛发初期喷施噻虫嗪、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等药剂。

 

  (7)玉米叶螨:及时清除田边地头杂草。点片发生时,选用哒螨灵、噻螨酮、克螨特、阿维菌素等喷雾,重点喷洒田块周边玉米中下部叶背及地头杂草。

 

  (8)棉铃虫:产卵初期释放螟黄赤眼蜂灭卵,或卵孵化盛期喷洒苏云金杆菌制剂、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

 

  (9)二点委夜蛾:深耕冬闲田,播前灭茬或清茬,清除玉米播种沟上的覆盖物。药剂防治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可采用喷雾、毒饵诱杀和撒毒土等方式。

 

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1)秸秆处理、深耕灭茬技术。采取秸秆粉碎还田、深耕土壤、播前灭茬,破坏病虫适生场所,压低病虫源基数。

 

  (2)成虫诱杀技术。在害虫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诱杀,对玉米螟越冬代成虫可结合性诱剂诱杀。

 

  (3)种子处理技术。根据地下害虫、土传病害和苗期病虫害种类,选择适宜的种衣剂实施种子统一包衣。

 

  (4)苗期害虫防治技术。根据苗期二代黏虫、蓟马、灰飞虱、甜菜夜蛾、棉铃虫的发生情况,选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杀虫剂喷雾防治。使用烟嘧磺隆除草剂的地块,避免使用有机磷农药,以免发生药害。

 

  (5)中后期病虫防治技术。心叶末期,统一喷洒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制剂防治玉米螟幼虫;根据中后期叶斑病、穗腐病、玉米螟、棉铃虫、蚜虫等害虫的发生情况,混喷杀虫剂和杀菌剂,控制后期叶斑病和玉米螟、棉铃虫、蚜虫等病虫。推广使用高秆作物喷雾机和飞防技术,提升中后期防控作业能力。

 

  (6)赤眼蜂防虫技术。在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等害虫产卵初期至卵盛期,每亩放蜂1.5万至2万头,每亩设置3~5个释放点,分两次统一释放。不同地区应选用当地优势蜂种,提高防效。

 

附件4  2018年棉花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2018年,棉蚜、棉盲蝽、棉铃虫、棉叶螨、地下害虫、苗病、枯萎病、黄萎病、铃病等病虫将在各棉区普遍发生,棉蓟马、烟粉虱、红叶茎枯病等次要病虫在局部发生。为了切实做好2018年棉花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保障棉花生产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防控目标

  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5%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和专业化防治面积分别达到18%以上和2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内,化学农药使用量明显下降。

 

防控策略

  针对不同棉区、棉花各生育期的主要病虫种类,本着优化、简化的原则,预防为主,充分发挥棉田生态调控和棉花自身补偿作用,突出抓好抗(耐)病品种合理布局,秋冬压低病虫基数,保护和利用天敌,苗期预防、生长期控害、铃期保铃保产等技术措施。注重合理用药、隐蔽用药、精准用药,降低化学农药用量,增强棉田的可持续和安全控害减灾作用。

 

防控措施

3.1  分区域防控重点

  (1)黄河流域棉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天津、山西和陕西棉区。重点防控棉盲蝽、棉蚜、棉叶螨、棉铃虫,预防枯萎病、黄萎病、苗病、铃病、红叶茎枯病,局部做好地下害虫(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棉蓟马、象鼻虫、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

 

  (2)长江流域棉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江西和湖南棉区。重点做好棉盲蝽、棉叶螨、棉铃虫、斜纹夜蛾、枯萎病、黄萎病的防治,预防苗病、铃病、红叶茎枯病,注意防治棉蚜、红铃虫、棉蓟马、烟粉虱。

 

  (3)西北内陆棉区:包括新疆、甘肃棉区。重点做好棉叶螨、棉蚜、棉铃虫、棉蓟马、棉盲蝽、烟粉虱、枯萎病、黄萎病、苗病、红叶茎枯病的防治。

 

3.2  主要技术措施

  (1)播种期

  预防对象:苗病、枯萎病、黄萎病、苗蚜、棉叶螨、棉盲蝽、棉蓟马、地下害虫等。

 

  选用抗(耐)病虫品种和包衣棉种,做好种子药剂处理。

 

  选择避风向阳、地势较高、排水方便田块作苗床,选用土质肥沃、无枯萎病、黄萎病等带菌土壤制钵育苗,培育无病壮苗。西北内陆棉区黄萎病重发区深翻土壤60 cm。

 

  清除棉田内和田埂、路边杂草,减少棉盲蝽、棉蓟马、棉叶螨虫口基数。

 

  (2)苗期

  防治对象:苗病、枯萎病、黄萎病、苗蚜、棉叶螨、棉盲蝽、棉蓟马、地下害虫等。

 

  小麦、油菜收获后推迟灭茬,秸秆在田间堆放2~3天,使天敌充分向棉株转移,以益控害。

苗病:发病前或初见时及时防治,尤其遇低温阴雨天气时,及时喷施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噁霉灵等药剂控制发生和发展。

 

  苗蚜:长江流域棉区以利用自然天敌控害为主;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直播棉3片真叶前,当卷叶株率达5%~10%,或4片真叶后卷叶株率10%~20%时,及时药剂防治。

 

  棉叶螨: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在清除棉田内和周围杂草的基础上,当田间有螨株率低于15%时挑治中心株,超过15%时立即进行全田统一防治。

 

  棉盲蝽:长江流域棉区棉苗营养钵移栽前施好送嫁药。大田百株若虫量达到3头时,进行药剂防治。

 

  地老虎:采用糖酒醋液诱杀成虫,压低基数。采用晶体敌百虫配制毒土或毒饵顺垄条施诱杀幼虫。

 

  枯萎病、黄萎病: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实行疏通“三沟”(围沟、横沟、厢沟),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和生物肥,合理增施磷、钾肥,补充微肥,氮肥可选用碳酸氢铵作追肥,发病前或初见病时用药,连续用药2~3次,间隔10天,叶面喷施与喷淋灌根相结合,注意轮换用药。

 

  (3)蕾期

  防治对象:棉盲蝽、棉铃虫、棉叶螨、枯萎病、黄萎病、红叶茎枯病等。

 

  及时整枝,中耕除草;雨水多时,注意清沟沥水,降低土壤湿度,根据棉株长势适时喷施甲哌嗡控制旺长。

 

  棉盲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重点防治早发、杂草多及与枣园、树林相邻棉田。采用昆虫性诱剂诱杀绿盲蝽成虫。当百株虫量达5头时实施药剂防治,施药时间应在上午9时前或下午4时后,由田边向内施药。西北内陆棉区重发区6月上旬结合棉蓟马和棉蚜防治进行兼治。

 

  棉铃虫:非抗虫棉及早发棉田,棉铃虫成虫期采用性诱剂配套干式飞蛾诱捕器,或条施生物食诱剂诱杀成虫;当棉铃虫百株低龄幼虫达10头时及时防治,优先选用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Bt.,抗虫棉田禁用)、茚虫威等生物源杀虫剂。

 

  棉叶螨:各棉区点片发生并有扩展态势时,选用专用杀螨剂控制为害。

 

  枯萎病、黄萎病: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发病前或初见病株时,及时用药控制病情发生和扩展。

 

  红叶茎枯病:现蕾后喷施钾肥,并根据土壤养分情况配合喷施硼肥和锌肥,预防和控制发病。

 

  (4)花铃期

  防治对象:伏蚜、棉叶螨、棉铃虫、棉盲蝽、斜纹夜蛾、烟粉虱、铃病等。

 

  铃病:及时去空枝、打老叶,摘除烂铃和斜纹夜蛾卵块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和郁闭度,减少田间病虫基数。同时,应避免偏多、偏迟施用氮肥,防止贪青徒长。铃病常发区,以花蕾和幼铃为重点适期喷药预防,发病前或初见病时喷药。雨前预防,雨后及时喷药控制铃病的发生和发展。

 

  棉铃虫:采用性诱剂、生物食诱剂诱杀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花蕾期当抗虫棉百株低龄幼虫10头、非抗虫棉累计百株卵量100粒时,进行药剂防治。

 

  当伏蚜、棉叶螨、棉盲蝽、斜纹夜蛾等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优先选用生物源、低毒、环境友好型药剂,并注意与蕾期药剂轮换。药剂防治指标,伏蚜:单株上中下3叶蚜量平均200~300头,全株均匀喷雾;斜纹夜蛾:百株2个卵块,在二龄幼虫分散前挑治;棉叶螨:点片发生时挑治,连片发生时全田防治;棉盲蝽:百株虫量10头。

 

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1)清洁田园和秋耕技术

  棉花收获后及时拔除棉秆并清洁田园,清除病虫残体。秋耕深翻,有条件棉区秋冬灌水保墒,压低病虫越冬基数。

 

  (2)选用抗(耐)病虫品种

  因地制宜选用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品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在选用抗病品种的基础上,选用抗虫棉优质高产品种。

 

  (3)种子处理技术

  根据各棉区苗期主要病虫种类,选用适宜的杀虫剂、杀菌剂或专用种衣剂处理种子。

 

  (4)生物源农药和天敌保护利用技术

  天敌保护利用。棉花生长前期注重保护利用棉田自然天敌,充分发挥天敌控害作用。小麦、油菜收获后,秸秆在田间放置2~3天,有利于瓢虫等天敌向棉田转移。苗蚜发生期,当棉田天敌单位(以1头七星瓢虫、2头蜘蛛、2头蚜狮、4头食蚜蝇、120个蚜茧蜂为1个天敌单位)与蚜虫种群量比,黄河流域棉区高于1:120、长江流域棉区高于1:320、西北内陆棉区高于1:150时,不施药防治,利用自然天敌控制蚜虫。长江流域棉区棉花苗期至蕾期一般年份不施用化学农药防治苗蚜。

 

  生物源农药。棉铃虫卵孵化始期喷施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Bt.等;斜纹夜蛾卵孵化始期喷施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不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还可有效保护天敌;应用藜芦碱等防治棉蚜、棉铃虫;预防苗病、枯萎病、黄萎病,采用枯草芽孢杆菌、氨基寡糖素、乙蒜素处理种子,苗期和花蕾期随水滴灌施药或叶面喷雾;防治铃病,真菌性铃病采用多抗霉素叶面喷雾,细菌性铃病选用乙蒜素等防治。

 

  人工释放赤眼蜂。棉铃虫成虫始盛期人工释放卵寄生蜂螟黄赤眼蜂或松毛虫赤眼蜂,放蜂量每次10,000头/亩,每代放蜂2~3次,间隔3~5天,降低棉铃虫幼虫量。

 

  (5)昆虫信息素诱杀害虫

  棉铃虫越冬代成虫始见期至末代成虫末期,大面积连片使用棉铃虫性诱剂,每亩设置1个干式飞蛾诱捕器和诱芯;长江流域棉区斜纹夜蛾常发区,大面积连片使用斜纹夜蛾性诱剂,每亩设置1个夜蛾型诱捕器和诱芯,群集诱杀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连片施用生物食诱剂,于夜蛾科害虫(棉铃虫、地老虎、三叶草夜蛾等)主害代羽化前1~2天,以条带方式滴洒,每隔50~80米于1行棉株顶部叶面均匀施药,可诱杀成虫。

 

  (6)生态调控和生物多样性

  西北内陆棉区棉田周边田埂和林带下种植苜蓿或早熟油菜等作物,引诱、培育和涵养天敌,增强天敌对棉蚜、棉铃虫、棉叶螨的控制能力。棉铃虫常发区,棉田套种玉米、苘麻条带,诱集棉铃虫成虫产卵,集中杀灭。推行棉花和冬小麦插花种植,保护利用自然天敌。

 

  (7)合理用药技术

  防治蚜虫、棉盲蝽可选用苦参碱、烯啶虫胺、噻虫嗪等;棉盲蝽可选用氟啶虫胺腈等。

 

  防治棉铃虫、甜菜夜蛾等夜蛾科害虫优先选用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Bt.、茚虫威、多杀霉素等;昆虫生长调节剂可选用灭幼脲、抑食肼等;化学药剂可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溴氰虫酰胺等。

 

  防治棉叶螨选用阿维菌素等生物源杀虫剂;化学药剂可选用乙螨唑等。

 

  预防和防治枯萎病、黄萎病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乙蒜素、氨基寡糖素等;化学药剂可选用辛菌胺醋酸盐等。

 

  防治铃病。真菌性铃病发病初期(铃上出现水渍状小点)可选用多抗霉素、乙蒜素,化学药剂可选用辛菌胺醋酸盐、吡唑醚菌酯等;细菌性铃病可选用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乙蒜素、中生菌素等,化学药剂可选用噻菌铜等。

 

  药剂拌种。杀虫剂可选用吡虫啉或噻虫嗪种子处理剂;杀菌剂和生长调节剂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氨基寡糖素、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包衣可控制苗期多种病虫害。

 

  苗病(炭疽病、立枯病、猝倒病、红腐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及时防治,可选用络合态代森锰锌、吡唑醚菌酯、噁霉灵等药剂。

 

附件5  2018年马铃薯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分析预测,2018年马铃薯晚疫病总体中等发生,西南东部、东北北部、华北北部和西北东部偏重流行风险高,早疫病、病毒病、黑胫病、土传病害、地下害虫等病虫有加重趋势。为控制马铃薯重大病虫危害,特制定本方案。

 

防控目标

  病虫害发生区防控处置率95%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占防控总面积的3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内。

 

防控对象

  依据马铃薯不同种植区重大病虫发生特点,确定以马铃薯晚疫病、病毒病、黑痣病、黑胫病、地下害虫、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等“四病三虫”为重点防控对象,兼顾环腐病、早疫病、疮痂病、粉痂病等病虫的防控。

 

防控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进绿色防控,选用优质脱毒种薯,优先采用抗病品种、种薯处理和健身栽培等技术,根据预测预报科学用药,加强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众联防联控相结合。

 

防控技术措施

4.1  分区防控重点

  (1)西南及武陵山种植区:包括贵州、云南、四川、重庆、湖北等省(市),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病毒病、黑胫病、青枯病、地下害虫、蚜虫,兼顾疮痂病、粉痂病等病虫。

 

  (2)西北种植区:包括甘肃、宁夏、陕西、青海、新疆等省(区),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黑痣病、黑胫病、地下害虫、蚜虫,兼顾环腐病、疮痂病、二十八星瓢虫等病虫。

 

  (3)华北种植区:包括内蒙古、河北、山西等省(区),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病毒病、黑胫病、疮痂病、地下害虫,兼顾环腐病、粉痂病、蚜虫和二十八星瓢虫。

 

  (4)华东、华南种植区:包括山东、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区),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胫病、地下害虫和蚜虫,兼顾病毒病、环腐病、疮痂病和青枯病。

 

  (5)东北种植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黑胫病、地下害虫,兼顾蚜虫、环腐病、疮痂病和黑胫病。

 

4.2  重点防控技术

  (1)晚疫病

  播种期:① 选用抗病品种;② 种薯处理,提倡小整薯播种,播种前7天将种薯摊开放在通气良好的空间,隔天翻动薯块,拣除病烂薯,需切块的,将切刀用75%酒精浸泡2~3秒钟或高锰酸钾浸泡5~6分钟进行消毒,2把切刀轮换使用;种薯切块后可选用代森锰锌或甲基硫菌灵等药剂加上滑石粉,以5:95的比例拌种,每kg混合剂处理种薯100 kg;③ 健身栽培,合理密植,推广高垄、大垄栽培,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适当增施钙肥提高植株自身抗病能力。避免与茄科类、十字花科类作物轮作或套种。

 

  生长期:① 控制徒长,在现蕾期有徒长迹象时,采用烯效唑或马铃薯专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均匀喷雾控制徒长。② 依据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监测,确定防治最佳时期,或在中心病株始见期,选用丙森锌或氟啶胺或氰霜唑或枯草芽孢杆菌等保护性杀菌剂进行全田喷雾处理,进入流行期后,依据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或田间监测,选用氟啶胺或烯酰吗啉或氟菌·霜霉威或嘧菌酯·霜脲氰或嘧菌酯等药剂进行防控。防治应以专业化统防统治为主,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技术,施药间隔期5~7天(视天气及发病情况),喷药后4小时遇雨应及时补喷。注重轮换用药,提倡加入有机硅助剂以提高药效;③ 收获前预防块茎感病。马铃薯收获前2周进行杀秧,把茎叶清理出田外集中处理。杀秧后地表喷施一次霜脲·锰锌预防块茎感病,选择晴天收获。

 

  贮藏期:马铃薯入窖前,把薯窖的表土及残存的杂物清理出窖外,薯窖底层垫枕木,上铺木板或木条,同时选用百菌清喷雾消毒,也可选用百菌清烟剂熏蒸进行消毒,施药后密闭36小时后通风。贮存量控制在贮窖(库)容量的2/3以内。贮藏期间加强通风,温度控制在1~4℃范围,湿度低于90%。

 

  (2)早疫病

  ① 农业防治。选用抗(耐)病品种,增施有机肥;生长期加强肥水管理,适量增施钾肥,适时喷施叶面肥;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促进植株健康。②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丙森锌或代森锰锌(螯合态)等药剂1~2次,发病较重时,用百菌清、啶酰菌胺、烯酰·吡唑酯、苯醚·甲环唑、噁唑菌酮·霜脲氰等药剂防治,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3)病毒病

  采用优质脱毒种薯播种。生长期根据蚜虫发生情况,采用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加矿物油进行喷雾防治,同时加强水肥管理。

 

  (4)黑痣病

  ① 农业措施。选用干净无病种薯播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最好与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倒茬;整地精细,当地温在10℃以上进行播种,播种深度10~14 cm。② 种薯处理:可选用代森锰锌或甲基硫菌灵加滑石粉,以5:95的比例拌种,每kg混合剂处理种薯100 kg;也可用氟唑菌苯胺等药剂喷雾拌种,也可用氟酰胺·嘧菌酯喷施沟面和种薯。③ 生物防治。用木霉菌或双核丝核菌生物药剂播种时拌种或沟施,可减轻发病。

 

  (5)疮痂病

  ① 选用抗病品种;② 从病田中严格挑选种薯同时催芽前后进行严格挑选;③ 实行5年以上的轮作,最好水旱轮作,适当施用酸性肥料和增施绿肥,有条件时在块茎形成和膨大期间少量多次灌水;④ 种薯消毒,播前用HgCl2或福尔马林浸种,或种薯切口涂硫磺粉;⑤ 药剂防治,在开花期用氢氧化铜,或DT粉剂,或氯化铜春雷霉素,或DTM粉剂等喷雾2~4次。

 

  (6)黑胫病

  ① 选用抗病品种;② 选用无病种薯,采用小整薯播种;③ 切刀消毒;④ 轮作1年以上;⑤ 选用噻菌铜或噻霉酮药剂浸泡种薯或拌种;⑥ 及时拔除病株,发现病株应及时全株拔除,集中销毁,在病穴及周边撒少许熟石灰;⑦ 药剂防治,用噻菌铜或噻霉酮药剂灌根处理。

 

  (7)青枯病

  ① 轮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② 选用抗病品种;③ 选择干燥,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种植,避免大水漫灌;④ 及时拔除病株并用生石灰对土壤消毒;⑤ 药剂防治,在播种时可选用硫酸铜钙拌种,发病初期可用噻霉酮喷雾。

 

  (8)其它土传病害

  主要包括粉痂病、黄萎病、枯萎病等。

 

  ① 选用健康种薯;② 与小麦、玉米和豆类轮作3年以上,避免与烟草、茄子、辣椒、西红柿、向日葵、棉花等作物轮作;③ 增施腐熟有机肥和生物菌剂。

 

  (9)地下害虫

  主要包括金针虫、地老虎、蛴螬、蝼蛄等。

 

  ① 农业防治。秋季深翻地,清除田园及周边杂草;② 物理防治。田间性信息素诱杀成虫,性诱剂诱捕器每1亩设置1个,设置高度离马铃薯植株顶端20厘米左右。③ 化学防治。可选用溴氰菊酯喷雾。在成虫出土前,地面撒施毒死蜱或辛硫磷拌土撒施。④ 生物防治。播种时可选用绿僵菌或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混土处理。

 

  (10)二十八星瓢虫

  在卵孵化盛期至三龄幼虫分散前的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或磷辛硫、或阿维菌素进行叶面喷雾,施药间隔期7~10天。

 

  (11)蚜虫

  ① 农业防治。铲除田间、地边杂草,切断蚜虫中间寄主和栖息场所。② 生物防治。用苦参碱、除虫菊等生物药剂防治蚜虫;③ 化学防治。用吡虫啉、噻虫嗪等药剂喷雾防治。

 

加强专业化统防统治

  针对晚疫病,结合系统监测及田间调查结果,从适合发病条件开始组织专业化防治队,开展“统一时间,统一指标,统一技术”的统防统治,将晚疫病重发流行风险降至最低。

 

附件6  2018年茶树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全国茶园发生的病虫害主要有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尺蠖、茶橙瘿螨、茶黑毒蛾、茶黄蓟马、以及茶饼病和炭疽病等,2018年为有效控制茶树主要病虫害,将损失控制到最低限度,确保茶叶生产和质量安全,特制订本方案。

 

防控目标

  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害虫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茶树病虫为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内。茶叶质量符合无公害要求,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50%以上。

 

防控策略

  采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生态调控、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重要手段,以化学防治为应急措施的策略。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治理,着重防治重大病虫,优先采用寡糖免疫诱抗、健身栽培、生物农药以及保护和利用天敌等绿色防控技术,科学、安全、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高生物多样性,保障茶产品质量安全和茶园生态环境安全。

 

防控措施

3.1  分区防控重点

  (1)华南茶区:主要包括海南省、云南南部、广东中南部、广西南部、福建东南部。以茶小绿叶蝉、茶尺蠖、茶丽纹象甲、茶黑毒蛾、茶卷叶蛾类、茶黄蓟马、茶橙瘿螨、咖啡小爪螨、黑刺粉虱、茶饼病和茶炭疽病等为主。

 

  (2)西南茶区:主要包括云南中北部、西藏东南部、四川省、贵州省和重庆市。以茶小绿叶蝉、茶黄蓟马、茶黑毒蛾、黑刺粉虱、茶跗线螨、茶棍蓟马、茶饼病、茶炭疽病、白星病等病虫为主。

 

  (3)江南茶区:主要包括广东北部、广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东南和西部、安徽省和江苏南部。主要病虫是茶小绿叶蝉、茶尺蠖、黑刺粉虱、茶蚜、茶丽纹象甲、茶小卷叶蛾、茶炭疽病和茶饼病等。

 

  (4)江北茶区:主要包括湖北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东东南部、河南南部、陕西南部和甘肃陇南。以茶小绿叶蝉、茶尺蠖、黑刺粉虱、茶蚜、茶细蛾和茶炭疽病等病虫为主。

 

3.2  主要技术措施

  (1)茶小绿叶蝉。间作桂花或种植行道树等,秋冬季在园边蓄养杂草,为蜘蛛类、缨小蜂类提供越冬庇护场所,以增强生态控制潜能。虫口高峰期间,适时分批勤采,清除茶行间杂草。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可选用以下药剂喷施:茶皂素水剂、茚虫威乳油、印楝素液剂、苦参·藜芦碱水剂、联苯菊酯、虫螨腈悬浮剂、唑虫酰胺悬浮剂、甲维·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等。

 

  (2)茶尺蠖。保护和利用茶尺蠖绒茧蜂、单白绵绒茧蜂、蜘蛛类和根虫瘟霉等重要天敌,在绒茧蜂羽化高峰期避免使用化学农药。结合茶园秋季中耕施肥,清除根际表土中虫蛹;放鸡啄虫;其幼虫3龄前有明显发生中心,可进行人工捕杀。在茶尺蠖常发茶园安装杀虫灯,羽化高峰期开灯诱杀成虫。在茶尺蠖成虫始发期,每亩放置2~3套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大量诱杀雄成虫,连片使用的效果更好。

 

  当其它防治措施效果不明显时,则优先使用植物源农药和生物农药,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使用茶尺蠖病毒制剂防治幼虫,防治适期掌握在1~2龄期,用药液将茶树叶片正反面均匀喷湿,以充分发挥病毒作用。可选用药剂:茶核·苏云金、苦参碱、短稳杆菌、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联苯·甲维盐等。

 

  (3)茶橙瘿螨。适时分批勤采,带走部分成螨、卵、幼螨和若螨。秋末用石硫合剂、矿物油封园。人工释放捕食螨防治茶橙瘿螨等害螨及小型害虫。在茶橙瘿螨发生高峰前期(5月初、8月下旬至9月上旬),用矿物油予以防治。

 

  (4)黑刺粉虱。加强茶园管理,疏枝清园,促进茶园通风透光以抑制其发生。保护和利用斯氏寡节蚜小蜂、刺粉虱黑蜂、刀角瓢虫、以及粉虱座壳孢和韦伯虫座孢等天敌。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越冬代羽化盛期,使用信息素+黄板诱杀成虫,每亩挂诱虫板15~20块。或者第1代幼虫孵化盛期,向叶背喷施噻虫嗪·联苯悬浮剂、溴氰菊酯乳油、氯氰菊酯乳油等。梅雨季节喷施座壳孢或韦伯虫座孢菌粉,每亩0.5~1.0 kg。秋季封园时,越冬虫口偏高田块施用石硫合剂结晶粉、矿物油乳油溶液。

 

  (5)茶黄蓟马。虫口高峰期适时分批勤采,恶化其营养条件和庇护场所,带走部分卵、若虫和成虫。以信息素+蓝色、或信息素+黄绿色诱虫板诱杀成虫。结合茶小绿叶蝉的防治而兼治,或参照茶小绿叶蝉的化学防治。

 

  (6)茶跗线螨。习性活跃,7~8月为高峰期,分批勤采,尤其是结合夏茶的机采。防治药剂可用乳油矿物油。非采摘茶园或秋后封园,则喷施石硫合剂结晶粉、矿物油乳油溶液。

 

  (7)茶饼病。在新植茶园时,选种抗性的健壮种苗。清除枯枝,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性,低洼茶园要清沟沥水;适时分批勤采,结合茶园改造,选择适宜时期修剪和台刈以去除病叶,并使新梢抽发时避过发病盛期,减少侵染机会。增施磷、钾肥,增强茶树抗病能力。在历年发病较重茶园中,为害状始现时喷施多抗霉素预防,如病情较重,则在10~15天之后再喷施1次,或喷施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

 

  (8)茶炭疽病。在新植茶园时,选种抗性的健壮种苗。平衡施肥以提高茶树抗病力,及时剪除病枝。适时采摘。对于重发茶园,可选用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等进行防治。

 

  备注:本技术方案所列农药仅供茶叶为国内销售的茶园使用参考,出口茶园防控病虫害须针对出口国的检测要求慎重选择农药。具体使用浓度、使用方法及安全间隔须仔细阅读农药标签和产品说明书。

 

附件7  2018年农区蝗虫防控技术方案 

  农区蝗虫主要包括农区飞蝗和土蝗,飞蝗是具有暴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的重大生物灾害。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预测,预计2018年东亚飞蝗、西藏飞蝗和北方农牧区土蝗总体中等发生,亚洲飞蝗偏轻发生。其中,东亚飞蝗在沿黄滩区、环渤海湾和华北湖库局部蝗区偏重发生,西藏飞蝗在金沙江、雅砻江、雅鲁藏布江等河谷地区局部偏重发生,北方农牧区土蝗在新疆北部、内蒙古中部等地偏重发生。为有效控制蝗虫灾害,落实《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规划(2014—2020年)》,特制订本方案。

 

防控目标

  农区飞蝗达标区处置率达100%,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达到90%以上,生物防治占70%以上;土蝗达标区处置率达7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占60%以上,生物防治占60%以上;蝗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重点蝗区数字化勘测任务完成80%以上。实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边境迁入蝗虫不二次起飞”的目标。

 

防控策略

  贯彻“改治并举”治蝗工作方针,协调运用农业、化学、生物和生态方法,狠治夏蝗、抑制秋蝗;扩大秋蝗查治范围,及时防控秋蝗高密度点片,严防造成局部暴发态势。中低密度发生区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等绿色治蝗技术;高密度发生区及时开展应急防治,科学选药,精准施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改善)蝗区生态环境,促进蝗虫灾害的可持续治理。

 

防控措施

3.1  防控重点区域

  东亚飞蝗。重点防治区域为环渤海湾蝗区、黄河中下游部分滩区、华北、黄淮湖库区及华南、海南局部蝗区。

 

  亚洲飞蝗。重点防治区域为新疆阿勒泰、塔城、伊犁州和阿克苏等地农区,黑龙江、吉林苇塘湿地以及中哈边境地区。

 

  西藏飞蝗。重点防治区域为四川、西藏、青海的金沙江、雅砻江、雅鲁藏布江等河谷地带。

农区土蝗。重点防治区域为内蒙古、新疆天山北部和东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吉林和辽宁西部、黑龙江中西部、湖南、广东北部等地区。

 

  新发蝗区。重视非常发区和新形成的宜蝗区的飞蝗查治工作,扩大调查范围,系统开展蝗区勘测,利用遥感、GPS、数字化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精准定位蝗虫生境,因地制宜制订治理规划和应急防治措施。

 

3.2  防治指标与适期

  飞蝗防治指标为0.5头/m2,土蝗防治指标为5头/m2,防治适期为蝗蝻3~4龄盛期。

 

主要技术措施

  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在中低密度发生区(飞蝗密度在5头/m2以下和土蝗密度在20头/m2以下)、湖库及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使用蝗虫微孢子虫、绿僵菌、苦参碱、印楝素等微生物农药或植物源农药防治,在新疆等农牧交错区,可采取牧鸡牧鸭、招引粉红椋鸟等进行防治。使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时,可单独使用或与昆虫蜕皮抑制剂混合进行防治;使用绿僵菌防治时,可进行飞机超低容量喷雾或大型植保器械喷雾。

 

  生态控制技术:沿海蝗区主要推广生物多样性控制技术,采取蓄水育苇和种植苜蓿、紫穗槐、香花槐、棉花、冬枣等蝗虫非喜食植物,改造蝗虫孳生地,压缩发生面积;滨湖和内涝蝗区结合水位调节,采取造塘养鱼或上粮下鱼、上果下鱼模式,改造生态条件,抑制蝗虫发生;河泛蝗区实行沟渠路林网化,改善滩区生产条件,吸引保护蝗虫天敌,嫩滩和二滩区搞好垦荒种植和精耕细作,或利用滩区牧草资源,开发饲草种植和畜牧养殖,减少蝗虫孳生环境,降低其暴发频率;川藏西藏飞蝗发生区可种植沙棘,改造蝗虫滋生环境。在土蝗常年重发区,可通过垦荒种植、减少撂荒地面积,春秋深耕细耙(耕深10~20 cm)等措施破坏土蝗产卵适生环境,压低虫源基数,减轻发生程度。

 

  化学药剂防治技术:主要在高密度发生区(飞蝗密度5头/m2以上,土蝗密度在20头/m2以上)采取化学应急防治。可选用马拉硫磷、高氯·马、阿维·三唑磷、吡虫啉等农药。在集中连片面积大于500 hm2以上的区域,提倡进行飞机防治,推广GPS飞机导航精准施药技术和航空喷洒作业监管与计量系统,监控作业质量,确保防治效果。在集中连片面积低于500 hm2的区域,可组织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使用大型施药器械开展防治。重点推广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在芦苇、甘蔗、玉米等高秆作物田以及发生环境复杂区,重点推广烟雾机防治,应选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安全措施

  (1)防止农药中毒。治蝗期间正值高温季节,加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防止农药中毒事故。

 

  (2)规范施药操作。规范操作施药机械,防止安全事故发生;飞机作业严格遵守通航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严禁强行作业。

 

  (3)及时警示提醒。飞机治蝗应提前进行作业区勘测,明确飞行障碍和地面避让场所;飞行作业前10天发布飞防作业公告,明示作业期限、区域和施用农药品种,提醒和指导放蜂、放牧等敏感行业安全转场。

 

附件8  2018年草地螟防控技术方案

  草地螟属间歇性暴发、迁飞性、杂食性害虫。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预测,2018年草地螟一代幼虫在西北、华北、东北大部轻发生。如夏季蒙古、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境外虫源迁入,不排除二代幼虫在局部地区发生危害的可能。为做好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防控目标

  重发生区及时开展应急防治,控制幼虫大规模群集迁移危害,防控处置率达到90%以上,防治效果达85%以上,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中低密度区处置率达到70%以上,危害损失控制在3%以下。确保草地螟在常发区农田不成灾、偶发区农田不造成严重危害。

 

防控策略

  阻击外来虫源,控制本地虫源。强化虫情监测,防治幼虫为主,诱杀成虫为辅。加强农田周边公共地带联防联控与统防统治。

 

防控措施

3.1  防控重点区域

  越冬代成虫重点监控区域。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和兴安盟、宁夏石嘴山市、吉林松原市、新疆阿勒泰、河北北部、辽宁、黑龙江等北方部分农区及农牧交错区。

 

  幼虫重点防控区域。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和兴安盟、宁夏石嘴山市、吉林松原市、河北北部、黑龙江和辽宁等区域。

 

3.2  主要技术措施

  生态调控技术。对越冬区,实行秋耕冬灌春耙,破坏越冬场所。种植荞麦、糜、黍等草地螟非喜食作物实行生态控制。

 

  灯光诱杀成虫技术。在草地螟越冬代成虫重点发生区和外来虫源降落地,提前安装杀虫灯等物理诱杀工具,及时诱杀草地螟成虫,减少虫源基数。灯应安置在视线开阔,周围无遮挡物的地方;在种植豆类、向日葵、苜蓿等蜜源植物较丰富的场所,安灯高度以灯底高出周围主要作物顶部20 cm为宜。

 

  中耕除草灭卵技术。对草地螟非喜食作物如禾本科作物和马铃薯等,于产卵前除净田间杂草。对于草地螟喜食性作物如麻类、豆类、向日葵等,于产卵盛期结合中耕除草灭卵,将除掉的杂草带出田外沤肥或集中处理。要注意清除藜科和蓼科等杂草,同时注意清除田边地埂和夹荒地的杂草,以免幼虫迁入农田危害。在幼虫已孵化的田块,要先打药,后除草,避免幼虫集中向农作物转移危害。

 

  挖沟阻隔和喷施药带阻止幼虫迁移技术。草地螟严重发生区域,防止幼虫从草原、荒地、林带等交界处以及退化草场向农田迁移,在未受害或田内幼虫量少的地块和某些幼虫龄期较大虫量集中危害的地块,实行挖沟、打药带、立膜阻隔的方法,防止扩散危害。

 

  药剂防治技术。3龄幼虫前(卵始盛期后10天左右)选用苦参碱、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喷雾防治。严重发生区采取应急防控集中歼灭,及时挑治幼虫分布不均匀的地块,注意对田边、地头、撂荒地幼虫的防治。

 

附件9  2018年粘虫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分析预测,2018年黏虫总体呈中等发生,东北、华北、西北、黄淮局部可达偏重程度,部分地区会出现高密度集中为害区域,预计全国发生面积6,000万亩次。为做好黏虫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防控目标

  防治处置率达到95%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覆盖率达到28%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

 

防控策略

  加强越冬区和一代黏虫常发区防控,降低其向二代主发区和三代主发区迁入危害;控制成虫种群数量,减少有效卵量;突出早查早治,抓住幼虫3龄暴食危害前的防治关键期,集中连片普治重发生区。

 

防控措施

  (1)重点防控区域和作物

  4至5月在江淮麦区重点防控一代黏虫,6~8月在东北、华北、黄淮玉米田,西南玉米和水稻田重点防控二、三代黏虫。

 

  (2)主要技术措施

  成虫诱杀技术:成虫发生期,田间安置杀虫灯,集中连片使用,傍晚至次日凌晨开灯。

 

  幼虫防治技术: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幼虫3龄之前施药防治。① 生物农药:在黏虫卵孵化初期喷施苏云金杆菌制剂,注意临近桑园的田块不能使用,低龄幼虫可用灭幼脲。② 化学农药:当小麦或水稻田虫口密度达20头/平方米以上、玉米田虫口密度2代达30头/百株和3代50头/百株以上时,可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杀虫剂喷雾防治,水稻田杜绝使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附件10  2018年柑橘大实蝇防控技术方案

  为做好2018年柑橘大实蝇防控工作,有效控制柑橘大实蝇危害,切实保障柑橘产业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防控目标

  防治处置率达到8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到60%以上,总体防控效果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确保柑橘大实蝇不大范围扩散蔓延。

 

防控策略

  采取分区治理、分类防治、联防联控的防治策略,加强柑橘大实蝇发生期监测,重点应用成虫诱杀、捡拾落果和虫果无害化处理等措施。

 

防控措施

  (1)重点防控区域

  以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等省(市)的柑橘主产区及其它柑橘大实蝇重发地区为防控重点区域。

 

  (2)主要技术措施

  成虫回园监测。采用挂瓶法等方法监测成虫回园始期,准确确定防治时期,做好分类指导,为大面积防治提供依据。

 

  成虫诱杀。根据监测情况,在柑橘大实蝇羽化始盛期至盛末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至7月下旬期间诱杀成虫。挂瓶(诱捕器)诱杀。对于虫果率3%以下的果园,可采用性诱剂和糖醋液等食物诱剂挂瓶(诱捕器)诱杀成虫,每亩悬挂8~10个,每7天换1次诱剂。可在诱捕器外壁喷粘胶,提高诱杀效果。点喷诱杀。对于虫果率3%以上的果园,使用蛋白毒饵点喷,每亩喷10个点,每点0.5平方米,或糖醋液每亩喷1/3柑橘树,每株树喷1/3树冠。每隔7天喷药1次,蜜桔类一般要喷3~5次,椪柑类和橙类一般喷4~6次。悬挂粘胶球型诱捕器诱杀。每亩挂8~10个粘胶球型诱捕器,每个诱捕器间距10米左右。

 

  捡拾落果与虫果处理。捡拾并处理虫果对控制翌年害虫基数作用较大。① 捡拾落果。从9月中旬至11月下旬,定期捡拾园中落果,每2~3天1次,高峰期1天1次,并摘除未落的虫果,每7天1次。山坡果园在坡下挖浅沟拦截虫果收集。打蜡加工厂、零散交易点及无人管理桔园虫果收集后集中处理。② 处理虫果。捡拾和摘除的落果就地置于塑料袋中,扎紧口袋密封闷杀。7~10天果实腐烂后将烂果埋入土中作肥料,虫果处理袋可重复使用。也可将收集的虫果,送往虫果处理池中浸泡灭杀,或喂鱼、喂猪。

 

附件11  2018年苹果树腐烂病防控技术方案

  为促进苹果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做好2018年苹果树腐烂病防控工作,有效控制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危害,切实保障苹果产业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防控目标

  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总体防控效果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内。

 

防控策略

  采取“阻入侵、增抗性、止扩展”的策略,建立以提高树体抗病力和减少菌源基数为基础,枝干和剪锯口保护预防入侵为重点,及时刮治病斑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防控技术

3.1农业防治

  科学施肥灌水:均衡施肥,增施有机肥、菌肥等,增加树体营养积累,提高抗病能力。采果前后按照“每公斤果1~2公斤肥”施用有机肥1次,萌芽期施用生物菌肥1次,条沟施或穴施。果实膨大期适量追肥。根据降水情况和墒情,适时灌水,春灌秋控。

 

  合理负载:根据树龄、树势、土壤营养等条件,疏花疏果,调整树体负载量。因树定产,中等水平果园一般按照叶果比40:1留果,病弱树适当降低挂果量。

 

  适当整形修剪和保护伤口:适当整形,避免大拉大砍,摧残树体;在不误农时的前提下,尽量推迟冬季修剪的时间,或改冬季修剪为早春修剪;改进修剪方法,不留短桩,以利剪锯口愈合。采取涂抹愈合剂等方法及时保护剪锯口,尽量减少各种伤口,如冻伤、日灼伤、虫害等,预防病菌侵入。

 

  清除侵染源搞好果园卫生。冬剪的枝干、树梢等集中存放,并覆盖薄膜防止滋生和传播病菌。及时剪除病枯枝和干桩,刮除粗老翘皮,彻底清扫枯枝落叶等,集中烧毁或深埋。

 

3.2  抗病性诱导

  果树开花前、果实膨大期叶面喷施氨基寡糖素等免疫诱抗剂各1次,提高树体抗病力。

 

3.3  药剂防治

  枝干涂刷药剂。果树落叶后树干涂白。幼果期选用甲基硫菌灵或噻霉酮或寡雄腐霉等药剂,涂刷树干 1~2次,涂药前先刮除树体粗老翘皮并带出园外集中烧毁。

 

  树体喷药。果树落叶后至早春萌芽前,全树喷施具有治疗作用的广谱性杀菌剂如戊唑醇、甲基硫菌灵等,树干、大枝、枝杈处等重点部位一定要喷施周到,压低腐烂病菌源基数。同时,做好生长期褐斑病、斑点落叶病、锈病、叶螨、金纹细蛾等病虫的防治,防止果树提早落叶而削弱树势。

 

  刮治病斑,桥接复壮。发现病斑,及时刮除。刮除时把病部的变色组织及相连的5 mm左右健皮组织仔细刮净,深达木质部,连绿切成立茬、棱形,病斑边缘整齐光滑,不留毛茬,然后在病斑处涂刷甲基硫菌灵等药剂。超过树干1/4的大病斑,要及时桥接复壮。

 

附件12  2018年油菜菌核病防控技术方案

  油菜菌核病是我国长江流域秋播油菜产区重要病害,主要发生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重庆、四川等省(市)及陕西汉中和河南信阳等地区。近年来,由于夏季雨水偏多,西北春油菜产区也逐渐偏重发生。为了做好2018年我国油菜产区菌核病防控工作,确保油菜生产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防控目标

  防控处置率总体达到9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占防控面积的30%以上;常发区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下,重发区防治效果达到6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下。

 

防控策略

  采取“预防为主、统防统治”的防控策略。播种时和菌核病发生初期施用生物菌剂,降低田间菌核数量;防治关键时期,在始花期和盛花期各施药1次进行预防;大力推广应用无人机等植保高效施药器械进行统防统治。

 

防控措施

3.1  分区防控重点

  重发区:长江流域秋播油菜产区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为菌核病重发区,注意重点防控。

 

  常发区:浙江、重庆、四川、河南信阳和陕西汉中地区为菌核病常发区,注意关键期防控。

 

  轻发区:云南、贵州、陕西关中、甘肃、青海、新疆和内蒙古等为菌核病轻发区,注意适期防控。

 

3.2  主要技术措施

  农业防治。① 开沟排水,做到雨住沟干,不留渍水,降低田间湿度,抑制菌核萌发;② 条件适宜地区建议进行水旱轮作或冬季深耕,有效减少田间菌核数量;③ 结合播种深翻,施用生物防治菌,如施用盾壳霉或木霉菌等,可加速腐烂土壤中菌核,减少田间菌核数量。

 

  药剂防治。适时使用生物和化学农药防控。在雨水较多的情况下,花瓣带菌率高,有利于菌核病发生。① 生物防治。菌核病发生初期,采用盾壳霉、木霉菌或地衣芽孢杆菌防治。② 化学防治:始花期施用,重点保护油菜茎基部;盛花期施用,阻断花瓣接触侵染。可选用咪鲜胺、菌核净和多菌灵等乳剂或水剂为主的药剂适时防控。注意轮换用药以避免出现抗性产生。

 

  加强统防统治。在油菜花期利用无人机等植保高效施药器械进行统防统治,减轻油菜菌核病发生程度,减少为害损失。

 

  注意花期施药对授粉蜜蜂的不良影响。严格按照规定剂量和浓度科学施用农药,提高油菜生产质量。

 

附件13  2018年保护地蔬菜重要害虫生物防治技术方案

  保护地蔬菜害虫种类多,常年发生的主要有粉虱、蓟马、害螨和蚜虫等4类害虫,一般造成损失30%以上,严重时甚至绝产;偶发的有小菜蛾、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鳞翅目害虫。保护地栽培环境封闭,化学农药降解难度大,污染严重。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是替代化学农药使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绿色植保的有效途径。为做好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防控目标

  保护地蔬菜主要害虫防治处置率95%以上,害虫总体防治效果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内,比常规防治方法减少化学农药使用50%以上,提高蔬菜品质。

 

防控策略

  针对保护地蔬菜害虫发生特点,采取“提前预防、压前控后”以及“节本增效、可持续防控”策略,以健康栽培、物理隔离和生态控制等减少虫源基数技术为基础,以释放天敌昆虫和应用生物农药为主要手段,将害虫为害损失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

 

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南方、北方保护地设施蔬菜生产的害虫防控,要求设施内的温湿度、光照、通风和密闭性控制良好。

 

主要生物防治技术

4.1  健康栽培控制虫源基数技术

  清洁棚室:前茬作物采收后及时拉秧清棚,彻底清除残枝、落叶、裸根等,集于棚外深埋或沤肥。

 

  土壤消毒:定植前均匀适量撒施土壤消毒剂杀灭病菌,处理后增施有益菌肥。

 

  安装防虫网:在棚室旁设置缓冲间,门口和入口及上、下通风口安装60目防虫网,阻断害虫侵入。

 

  棚室消毒:覆盖防虫网后,密闭熏蒸或药剂均匀喷洒墙壁、棚膜、缓冲间1~2次。夏季休棚时,利用太阳能进行高温闷棚7~15天。

 

  种植功能植物:棚间空地种植芝麻、苜蓿等利于天敌昆虫繁衍的蜜源植物,或在通风口前种植芹菜、茴香等对害虫有驱离作用的趋避植物。

 

  健康栽培: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移栽未携带病虫的健壮种苗,合理肥水、合理密植和产量负载,地面覆膜控制湿度。

 

4.2  天敌昆虫释放技术

  害虫监测:定植后采用色板监测或目测害虫种群发生情况,发现害虫即可开始防治。

 

  释放技术:

  (1)防治粉虱类害虫

  害虫种类:温室白粉虱、烟粉虱等。

 

  天敌品种:丽蚜小蜂、桨角蚜小蜂、小花蝽。

 

  释放技术:定植7~10天后,加强监测,发现害虫即可释放天敌。蚜小蜂按2,000头/亩,隔7~10天释放1次,连续释放3~5次;小花蝽按300~400头/亩,隔7~10天释放1次,连续释放2~4次。

 

  (2)防治蓟马类害虫

  害虫种类:棕榈蓟马、西花蓟马、葱蓟马、管蓟马等。

 

  天敌品种:小花蝽、黄瓜新小绥螨、巴氏新小绥螨。

 

  释放技术:定植7~10天后,加强监测,发现害虫即可释放天敌。小花蝽按300~400头/亩,隔7~10天释放1次,连续释放2~4次;黄瓜新小绥螨或巴氏新小绥螨按5~10头/株释放1次,20天后按20~30头/株再释放1次。

 

  (3)防治害螨

  害螨种类:朱砂叶螨、截形叶螨、二斑叶螨等。

 

  天敌品种:黄瓜新小绥螨、巴氏新小绥螨、智利小植绥螨。

 

  释放技术:定植10~15天后,加强监测,发现害螨即可释放捕食螨。黄瓜新小绥螨或巴氏新小绥螨按5,000~10,000头/亩,间隔25~30天后再按20,000~30,000头/亩释放一次;智利小植绥螨按3,000头/亩,隔15~20天释放1次,连续释放2~3次。

 

  (4)防治蚜虫类害虫

  害虫种类:桃蚜、瓜蚜、豌豆蚜、萝卜蚜。

 

  天敌品种:食蚜瘿蚊、瓢虫、草蛉、蚜茧蜂。

 

  释放技术:定植7~10天后,加强监测,发现害虫即可释放天敌。食蚜瘿蚊按200~300头/亩,隔7~10天释放1次,连续释放3~4次;瓢虫(卵)按1,000头/亩,隔7~10天释放1次,连续释放2~3次;草蛉(茧)按300~500头/亩,隔7~10天释放1次,连续释放2~3次;蚜茧蜂按2,000~4,000头/亩,隔7~10天释放1次,连续释放3次。

 

  (5)防治鳞翅目害虫

  害虫种类:小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斜纹夜蛾等。

 

  天敌种类:半闭弯尾姬蜂、赤眼蜂

 

  释放技术:定植7~10天后,加强监测,发现害虫即可释放天敌。半闭弯尾姬蜂150~300头/亩,隔10~20天释放1次,连续释放1~3次;赤眼蜂5,000~10,000头/亩,隔5~7天释放1次,连续释放2~3次。

 

4.3  生物农药防治技术

  生物农药防治技术作为天敌昆虫释放技术的补充,当保护地害虫发生量较多、需迅速压低虫口数量以释放天敌,或天敌控制作用不足时使用。使用前需确定生物农药与天敌的兼容性,降低其对天敌的影响。

 

  通常在害虫点片发生或盛发初期施药,优选微生物源或植物源杀虫剂、杀螨剂。粉虱类可选用蜡蚧轮枝菌、球孢白僵菌、矿物油、多杀菌素等药剂;害螨类可选用矿物油、浏阳霉素、藜芦碱等药剂;蚜虫类可选用藜芦碱、鱼藤酮、除虫菊素、苦参碱等药剂;蓟马类可选用多杀菌素等药剂。

(来源:全国农技中心)

tag: 重大病虫害  防控技术方案  农作物  水稻  小麦  粘虫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other_detail_5106.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