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方式 调结构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答记者问
作者:农民日报 江 娜 郭少雅 更新时间:2016-03-25 点击量:1141

  3月7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邀请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农业部新闻发言人叶贞琴就“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上午好,欢迎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本场记者会的主题是: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此,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先生、农业部新闻发言人叶贞琴先生,围绕上面的主题,回答大家关注的问题,下面有请韩先生。

 

 

  韩长赋: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交流,也借这个机会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农业的关心和支持。2015年,农业形势喜人,粮食实现了“十二连增”,农民收入超过了万元大关。农业形势好,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今年的“三农”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十三·五”的目标任务。我们将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更好地在“十三·五”补上“三农”这块短板。现在我和我部新闻发言人叶贞琴同志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主持人:谢谢韩部长,现在开始提问。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国际在线记者:我的问题是跟粮食数量有关,刚才你也提到我们国家的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达到6.21亿吨,但同时粮食库存的数量也到达历史高位,粮食进口量也在增长,像玉米的进口量同比增长了八成,稻米增长了三成。出现了这种比较罕见的“三量齐增”的现象,这是说明我们国家的粮食到底是太多了还是不够用,未来是否还会追求粮食的持续增产?

 

  韩长赋:我认为粮食的问题,在我们13亿人的大国,始终是重大的问题。我理解你方才讲的问题实际是三个问题,一个是我们粮食生产怎么样,是不是真多了?我们国家粮食实现了历史性“十二连增”,应该说我们中国人吃饭的保障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粮食多了,肯定库存也多了。现在我们的库存充裕,供给也充足,也有的地方特别是主产区,有的粮食品种装不下了。我的一个基本的看法和认识,就是粮食丰收,粮食充裕,甚至多了一点,是好事。因为,让我们在粮食多得装不下和粮食少了不够吃之间选择的话,你说要哪个?我们还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粮食有三句话,是我多年的一个体会。第一句话是粮食多了问题少,粮食少了问题多。粮食多了,可能一个直接的问题会增加财政负担,但是如果粮食少了,发生供给问题,那就有可能成为社会问题。

 

  第二句话,粮食多了渠道少,粮食少了渠道多。现在粮食充裕,进入市场收购的企业就少了,老百姓存粮也少了,粮食主要是国家粮库来收购。所以,现在库存多,主要是国家粮库库存多。具体来讲,主要是玉米库存偏多。

 

  第三句话,从我们国家历史上来看,还是粮食多的时候少,粮食少的时候多。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讲,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生产。我觉得这句话非常重要,而且我体会,任何时候也包括丰收之后,老话讲了,“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所以粮食生产问题始终不能放松。

 

  这是对库存的一个看法。而且从中长期看,我以为,我们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未来“十三·五”,还有更长一段时期,要看到,有三个明显提高。第一是我们的人口总量还要明显提高,特别是全面“二孩”政策之后,有关部门测算过,未来五年要多生一千多万人。第二是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城市人口会大大增加,有的说城市人口吃饭吃得少啊,虽然直接吃饭吃得少,但是城市人肉蛋奶、水果蔬菜吃得多,我们算过,一个城市人对于农产品、农业资源的消费,是大大高于农村人的。第三是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水平在升级。所以,人口总量,城市人口比重,还有消费水平升级,这三个明显提高,就是我们国家在人口峰值到来之前,我们的粮食需求还是刚性增长的,我们还必须始终保持粮食稳定生产。

 

  既然粮食丰收了,粮食不少,为什么还进口?确实进口在增加。去年我们粮食大概进口了1.2亿吨,接近我们自己生产量的五分之一。进口这么多,有一部分是结构性需要,有的品种我们缺,比如说大豆,确实我们缺,比如说面包粉,我们高质量的还缺。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国内外价格差别的原因。一个是结构性需要,一个是价格性竞争,国外的粮食确实比我们便宜,便宜很大一块。我们国家因为农业生产规模小、成本高,所以我们在粮食价格上不具备竞争力,因为这个原因,我们进口了很大一部分粮食。去年进口1.2亿吨,从结构上来说,大体上是大豆8,000多万吨,谷物3,000多万吨。我们要提高粮食的竞争力,为此我们要搞规模经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推广新的农业技术。

 

  我们已经实现了“十二连增”,下一步,还追求十三、十四连增吗?这事儿我也讲一下。“十三·五”我们不追求粮食连续增产。“十三·五”中央的方针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一定要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为什么要产能?产能上去了,只要有需要,只要缺了,很快就生产出来。在具体的战略上就是两句话:第一句话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我们要保护我们的耕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而且要推广高新技术。第二句话是抓好主产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我们国家的粮食70%以上是主产区生产的,特别是商品粮,比例更高,所以要加强主产区的建设。另外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和效率。

 

  总的来说,我们国家的粮食从中长期看并不是真正过剩了,所以回到你的问题,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我觉得多一点少一点是技术性问题,保障粮食安全是战略性问题,技术性问题还得服从于战略性问题。谢谢!

 

  经济日报和中国经济网记者:去年我国粮食价格出现下跌,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增大,农民工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请问韩部长,在这一形势之下,农民收入如何实现持续增长?能否实现持续增长?农民工能否同步步入小康?谢谢!

 

  韩长赋:农民收入问题对于“十三·五”来说,是“三农”当中非常关键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福祉和农民能不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十二·五”我们农民收入还是不错的,2015年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1,422元,五年平均增长了9.6%,而且很可喜的是,连续六年农民收入增幅高于GDP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这“两个高于”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所以这个成绩是非常可喜的,而且也使我们广大农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现在是多数农产品价格在走低,因为整个经济下行压力大,农民打工的人数增长比较困难,特别是工资水平增长就更难一些,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这两块是农民收入的两个支柱,最大的比重。因此,我也坦率地说,“十三·五”农民收入增长不容乐观,所以我现在也是很操心这个问题。

 

  那么怎么办呢?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会议印发的“十三·五”规划草案,草案当中25项指标,其中一个指标就是关于收入,“十三·五”期间农民收入要保持在年均增长6.5%以上,就是说和GDP同步或者高于GDP。另外,根据到2020年两个翻一番的目标要求,6.5%以上完全可以实现农民收入的翻番,应该说这个目标是合适的。怎么实现呢?农业部正在和有关部门根据五中全会建议研究制定农民收入增长的支持政策体系。

 

  具体讲是五个方面,或者说争取五路进财,支持农民收入增长。一个是节本增效,现在农产品价格大幅提升比较难,节本也是增收,所以我们要调整我们的技术路线,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技术,比如说节地、节水、节油、节肥等,来提高家庭经营的效益。当然我前面讲到了,规模经营也会提高效益。二是推进产业化,包括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还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这些产业,延长产业链,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业增值的效益。三是城乡一体化,很多时候农村的问题要到城里找办法,城里的问题有时候要到农村找办法。一方面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另外一方面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化。四是政策支持,还是要完善国家财政对农业、对农民的支持力度,尤其是收入方面的补贴力度,包括打好脱贫攻坚战,解决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问题。现在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农民的收入,40%是靠政府补贴的,当然我们国家农民多,底子薄,不可能补助那么多,但是我们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五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资产,特别是经营性资产,要进行评估搞股份合作制的改革,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得到更多的财产性收入。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安排,农业部正在牵头制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总之,要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中央电视台、央视网、央视新闻客户端记者:我们发现,在刚刚出炉的“十三·五”规划草案中有这样一句话,“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其实我们也发现,发展现代农业,早在十年前的“十一·五”规划中就已经提到了,这次说“要取得明显进展”,您能不能描绘一下什么叫“明显进展”?同时我们也看到,刚才您也提到了,其实我们国家农民未来增收的空间非常有限,难度越来越大,而目前我们国家农业生产的成本也在逐年增加,而我们也看到土地、水这些资源的约束也是越来越紧,而在国外还有更多比我们国家价格还便宜而且质量也不错的农产品,也就是说我们国家农业的国际竞争挑战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您认为“取得明显进展”可能性有多大?农业部又有什么招儿?

 

  韩长赋:谢谢你的问题,我觉得你也是很敏感。这句话确实是个重大提法,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这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来的一个目标要求。那么,现在怎么样?“十三·五”是什么样的状态?我们还有什么办法?现在的情况是这样,大家知道,这些年来我们的农业发展还是长足进步的,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十二·五”的回顾,他讲了一句话,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我前面说了,粮食生产去年实现历史性“十二连增”,总量是12,429亿斤,此前2013年、2014年,连续三年在1.2万亿斤以上,这说明我们综合生产能力确实有了提升。生产力其他的指标,我们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去年达到了56%,这就说明我们主要的增长动力是来自于科技的。我们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63%,这说明我们田间作业主要是靠机械化的。还有,我们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比重达到了52%。这几个指标说明我们“十三·五”推进现代农业还是有比较好的基础的。但是,正如您所说的,“四化”当中农业现代化较之城镇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还是短腿,反映在方方面面,“十三·五”很重要的就是要把这条短腿加长补壮。总的来说,就是要坚持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们想,在推进的方略上,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或者叫三个转型升级。第一个转型升级,就是我们农业的经营体系要转型升级。我们现在是千家万户、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对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第二是农业的生产体系要转型升级,要加快农业的科技创新推广,发挥物质、技术、装备的支撑作用,也就是说,要全面实现农业增长动力的转换。第三是农业的产业体系要转型升级,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还是农产品加工业,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实现这三个转型升级,力争到2020年使我们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能够显著提升。

 

  在工作布局方面,因为我们国家大,各地的条件差异很大,总的是全面推动,但是要局部率先,有条件的地方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所以我们想,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国家垦区,还有国家确定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十三·五”末要基本上实现农业现代化。

 

  这是我们推进的方略。如果说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们也有很多的数量计算,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讲了。但是我可以讲,重点是要保证实现三个目标,或者说三个任务,就是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为全国人搞饭,为农村人搞钱,为城里人搞绿。特别是保生态的问题,大家都关心农业的面源污染,我们要破解资源环境两大“紧箍咒”,解决农业的面源污染问题,缓解现代农业的资源和生态的压力,这也是“十三·五”要实现的重要目标。经过未来五年的努力,2020年我们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时候,我们老百姓的“米袋子”会更满,“菜篮子”会更优,农民的“钱袋子”会更鼓,农业会更有魅力,农村会更有活力,农民会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谢谢!

 

  中国网记者:我的问题是关于农产品食品安全方面的。我们都能感受到食品安全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农产品食品安全案件近年来时有发生。请问韩部长,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到底怎样?农业部将会采取什么措施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谢谢!

 

  韩长赋:这个问题也是老百姓都关心的问题,坦率地说,也是我们农业部门感到压力很大的问题。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人民的健康和生命的安全,所以全社会包括媒体界的朋友高度关注,这也是农业部的工作重点和应尽的责任。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从农业主管部门来讲,我们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我们虽然不能做到零发生,但是我们要坚持零容忍,哪怕是1%的问题,也要尽100%的努力去解决。

 

  实事求是地讲,近年来由于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大力度,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是在提升的,总的还是稳中向好的,我们对蔬菜、对粮食、对肉类、对鱼类都是有监测的,监测的合格率是稳定向上的。但是问题不能忽视,因为我们人口多,我们有13亿多张嘴,每天吃的农产品数量非常大,即使是一个很小的比例数有问题,都可能是一个很大的绝对数。我们一天吃多少东西呢?我曾经粗略地算了一下,我们全国一天要吃40多万吨粮食、10多万吨肉、50多万吨蔬菜、20多万吨水果,还包括其他的东西,所以加起来是非常庞大的数字。因此,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十三·五”的目标是要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怎么办呢?总的来说,我们还是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让老百姓能吃得放心,我们不仅要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安全。

 

  具体的措施有这样几条:一是落实属地责任,任何一级政府,都要对它属地内的食品安全负责,所以我们在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一个县一个县地抓,一个市一个市地抓。二是开展专项整治,对非法添加、农药兽药残留超标,还有私屠滥宰等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绝不手软。三是管控生产源头,我前面讲“产出来”,就是要在产地推广标准化生产,同时控制药残。农业部从今年起要推行高毒农药的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这个药谁卖谁买要登记,要开展兽用抗菌药的治理行动。四是推进标准化生产,重点是抓家庭农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他们都是规模化生产主体,要使他们逐步按标生产,将来要逐步扩大到全国“菜篮子”主产县。五是建立追溯体系,从产地到销地,从农田到餐桌,建立追溯体系,一个品种一个品种地搞,比如规模化地养猪、养鸡等。另外对那些地理标志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都要率先实现可追溯。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抓生产,一方面抓监管,我们要努力在“十三·五”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谢谢! 

                         (未完待续)

 

农药快讯, 2016 (6): 22-24.

tag: 韩长赋  答记者问  农业供给侧  粮食产能  农民收入  农业现代化  食品安全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6784.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