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农药快讯:2021年第15期
  文章:22篇

全国农技中心培训班:减药成果大展示 抗性治理新路径 助力农业“绿意”更浓

作者:《农药快讯》《现代农药》 王晓岚 更新时间:2019-07-22 点击量:2961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技术水平,促进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应用,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2019年7月17~18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协同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安徽省农科院植保质安所、定远县农业农村局在安徽省定远县举办了“2019年全国农药减量控害与抗药性监测治理技术培训班”。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首席专家王凤乐、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副处长张帅、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郭荣研究员、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副巡视员梁仁枝、定远县常务副县长陶学功、安徽省植保总站站长黄秋云、安徽省植保总站副站长张启勇等领导出席培训活动。此外,来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中下游水稻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组成员、各省(区、市)植保植检站(农技中心)药械科负责人、抗药性监测点与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示范区技术人员、安徽省各市县植保站站长以及部分企业技术代表近300人参加了本次培训。

 

  7月17日上午,参训人员在定远县池河镇观摩了水稻病虫草害农药减量增效技术集成示范,共有12个企业的37个药剂以及全国农技中心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共同研发的水稻全生育期轻简化施药技术、先正达“稻之道”、中化水稻解决方案、拜耳“更多水稻”、科迪华“中国好水稻”等9套水稻综合解决方案参与试验示范,涵盖了水稻种子处理,秧盘药剂处理、破口期综合施药、添加助剂减量等最新水稻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是一次水稻农药品种大比武、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大展示、水稻综合解决方案大集成。下午,在明光市梁山村观摩了旱直播稻抗药性杂草治理技术示范,共有15个企业的26个除草剂产品参与试验,筛选了一批封杀组合的除草剂产品供田间生产使用。

 

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刘都才研究员进行现场点评

 

 

全国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示范观摩会

 

  7月18日,中国农业大学高希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刘西莉教授、南京农业大学高聪芬教授、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吴青君研究员、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黄啟良研究员、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杨代斌研究员、浙江省农科院植微所吕仲贤研究员、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刘都才研究员、安徽省农科院植保质安所陈雨研究员等专家做专题报告。与会专家就稻飞虱、二化螟、棉蚜、草地贪夜蛾、烟粉虱、蓟马、稻瘟病等重大病虫害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技术进行深入讲解,分析当前主要病虫害抗药性发展动态,提出了延缓病虫抗性发展的技术措施。此外,专家就水稻农药减量增效新技术作用原理、减量效果进行了讲解。

 

 

会议现场

 

  会议伊始,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副巡视员梁仁枝在会上发表致辞,他指出,安徽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粮食主产省。习近平总书记曾做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指示,安徽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决策部署,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强化行政推动、政策拉动、科技驱动、示范带动、产业联动,大力发展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全省粮食生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18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4,007万吨,居全国第4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安徽贡献”。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副巡视员梁仁枝

 

  梁仁枝表示,推进农药减量控害,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自2015年启动实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以来,安徽省将其纳入年度重点工作,采取综合措施,聚焦发力,扎实推进:① 抓绿色防控促减量。着力加大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控等绿色防控技术示范,通过非化学防治替代化学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用量;② 抓药械升级促减量。着力推广应用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农药,通过推广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新型高效植保机械替代传统施药机械,提高农药应用水平和农药利用率,减少化学农药用量;③ 抓科学用药促减量。着力推广农药安全合理使用技术,通过病虫精准监测,适期适法轮换用药,加强抗性监测治理,避免盲目用药、无效用药,通过精准施药促减量;④ 抓统防统治促减量。着力引导发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病虫草害防治效率和效果,通过增效控害促减量。2018年,安徽省农药(折百)使用量为1.28万吨,比“零增长”行动前减少19.5%,农药使用量连续4年实现负增长。

 

麦蚜、棉蚜、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与抗药性治理

  中国农业大学高希武教授就麦蚜、棉蚜、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现状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就抗药性治理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中国农业大学高希武教授

 

  高希武表示,目前的棉蚜、麦蚜、桃蚜抗性调查研究显示,棉蚜、桃蚜对氟啶虫胺腈具有高抗性风险。对吡虫啉高抗性的棉蚜会对氟啶虫胺腈产生交互抗性;部分地区桃蚜种群已经对吡虫啉产生高抗。他建议,氟啶虫胺腈防治棉蚜要限制使用次数,因为山东、山西抗药性有上升趋势;用于防治桃蚜时,要注意与其它作用机制的药剂轮用。目前,棉蚜对吡虫啉具有极高抗性风险,有可能会导致防治失败;桃蚜部分地区可能具有防治失败的风险。他建议,应当限制吡虫啉防治麦蚜的使用次数;停止使用吡虫啉防治棉蚜;限制或停止吡虫啉防治桃蚜。

 

  2019年开年以来,草地贪夜蛾一直是植保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高希武简要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对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的研究现状,并就其抗药性机理以及抗药性遗传特点进行阐述。高希武表示,草地贪夜蛾的化学防治应遵循以下几点:① 药剂品种、时间和空间的配合;② 掌握好药剂防治的2个窗口期,一是害虫本身敏感的窗口期,即从孵化到3龄初,二是孵化后到钻蛀前;③ 分阶段选择适宜药剂类型用于化学防治;④ 杀虫剂的作用方式应考虑触杀、胃毒、内吸等。卵高峰期施用具有触杀活性的药剂,配合具有杀卵活性的药剂,添加具有渗透功能的助剂;孵化高峰期施用触杀型药剂配合胃毒药剂;后期大龄幼虫可以考虑胃毒药剂为主的化学防治。

 

  高希武说,害虫抗药性治理应从早期治理,选择合适的药剂品种、掌握准确剂量,多分子靶标药剂应用,害虫抗性治理体系建立等方面入手。最后,高希武从化学防治角度对抗药性治理提出了几点建议:① 在同一作物生态系统中,增加化学防治药剂品种的多样性;② 掌握合适的施药时期,适期施药;③ 通过轮换用药、混合用药等技术充分发挥多分子靶标原理治理抗药性;④ 加强抗药性监测,实时停用或淘汰不能或难于恢复靶标敏感度的农药品种,对环境友好药剂实施抗性治理措施。

 

水稻主要病原菌抗药性监测与管理

  恶苗病、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是水稻生产上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化学防治因其高效经济的特点目前仍是防控水稻不病害的主要措施,化学农药长期单一使用会带来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风险。因此,有针对性的开展对不同地区不同杀菌剂及施药适期对水稻病害防控效果进行评估,并对该地区水稻主要病原菌抗药性问题进行监测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农业大学刘西莉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刘西莉教授表示,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发现,杀菌剂抗药性严重影响粮食作物病害的化学防治效果。病原菌传播方式、抗性菌株适合度、杀菌剂作用机理、使用方式、施药时机、施药方法、每个生长季使用次数、施药间隔期、品种布局及用药面积等对抗药性形成均有影响。我国目前抗药性风险评价和抗性检测的工作属于起步阶段,日前已经制定了系列抗药性风险评价的行业标准,有方法和流程可以参考。

 

  对于杀菌剂抗性风险管控与治理,刘西莉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① 抗药性产生与如何用药直接相关。过于频繁、超剂量及单独施用某些“高风险”内吸剂(甲霜灵、嘧菌酯)往往导致抗药性在较短时间内发生;② 科学施药,降低选择压,可延缓病原菌抗药性发生,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限制每个生长季每种高风险药剂使用次数不超过2次,中低风险内吸剂不超过4次;③ 病害综合防控,减少用药,降低选择压,延缓抗性发展,降低风险;④ 开发利用混剂或桶混;⑤ 停止单独使用抗药性问题严重的药剂;⑥ 开发新的作用机理的高效杀菌剂替代高风险药剂。

 

水稻主要害虫抗药性监测与管理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稻飞虱和螟虫的抗药性发展关乎着选用药剂能否对这些害虫进行有效防控。南京农业大学高聪芬教授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了近年来二化螟、褐飞虱对不同药剂的抗药性发展动态,提出了对水稻害虫的科学防控对策。

 

南京农业大学高聪芬教授

 

  从现有的检测数据来看,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以下简称“甲维盐”)的抗药性发展迅速,有些地区达到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毒死蜱、三唑磷的抗药性基本稳定;有些地区对乙基多杀菌素和甲氧虫酰肼表现中等水平抗性。

 

  褐飞虱已对吡蚜酮的抗药性水平较高,对烯啶虫胺大多在低抗水平,对氟啶虫胺腈抗性发展较快,对呋虫胺、毒死蜱达到中等水平抗性,对噻虫嗪、噻嗪酮、吡虫啉达高水平抗性。

 

  高聪芬建议,针对二化螟抗药性治理,应综合利用多种防治措施,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轮用及混用多种作用靶标农药,减少农药的滥用和低效使用;加强抗药性监测,选择适合本地区的防控对策。褐飞虱抗药性治理时,应停止使用部分药剂,如吡虫啉、噻嗪酮、噻虫嗪;限制使用部分药剂,如三氟苯嘧啶、吡蚜酮,每生长季限用1次;交替轮换使用药剂,如烯啶虫胺、呋虫胺、氟啶虫胺腈、吡蚜酮及毒死蜱。

 

蔬菜主要害虫抗药性及治理策略

  随着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蔬菜作为重要经济作物,其种植面积、品种、数量都在进一步扩大。长期以来,化学防治一直在蔬菜害虫防治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蔬菜生产对农药的日渐依赖,蔬菜害虫的抗药性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且日趋严重,现已成为害虫综合治理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吴青君研究员介绍了目前蔬菜主要害虫抗药性现状及治理策略。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吴青君研究员

 

  目前,我国蔬菜害虫的发生危害具有种类繁多、发生严重、发生演替规律复杂、天敌控制作用弱、外来入侵害虫危害严重、菜田农药使用量较大、用药种类单一、极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吴青君介绍,目前蔬菜上的主要害虫有蚜虫、蓟马、叶螨、粉虱、小菜蛾、甜菜夜蛾、潜叶蝇、菜青虫、蛞蝓、黄守瓜、跳甲、根蛆等。

 

  从现有数据来看,全国范围内,小菜蛾对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普遍: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在我国绝大部地区处于高水平抗性;对阿维菌素抗药性相对较高的地区集中在华南、西南、华东地区,华中、华北地区抗药性相对较低。华南区最先发现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高水平抗药性,近几年田间抗药性趋于稳定,抗药性范围逐渐扩大。

 

  吴青君介绍了几种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如西南地区以生物防治为主,即菜蛾绒茧蜂释放技术、病毒+Bt产品、玫烟色棒束孢田间使用技术;以生态调控为基础,改革耕作制度、合理布局、成虫诱(捕)杀技术、合理轮换用药、使用植物保护剂;以农业措施为主,如夏季休耕、轮作,结合成虫防控;以合理用药为主,即通过抗药性监测、机理研究及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策略。北方地区小菜蛾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主要是:合理轮作和分期定植;使用杀虫灯;使用小菜蛾的性信息素和使用高活性的Bt制剂;每年度监测小菜蛾的抗性水平,根据抗性水平选用药剂,合理轮换药剂等。以上措施的综合防效达90%以上。

 

  最后,吴青君强调杀虫剂抗性治理一般原则:① 咨询专家顾问,制定杀虫剂抗性治理与害虫综合治理的策略。最好由当地专家和农民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共同完善这一计划;② 在种植之前,首先确立杀虫剂最少化应用的观念,选择早熟或抗虫品种,使作物提前收获,避过害虫危害高峰;③ 尽可能地把不同的防治方法组合起来使用。害虫综合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化学合成杀虫剂、生物杀虫剂、有益昆虫、栽培措施、转基因作物、作物轮作、抗虫品种和化学引诱剂、拒避剂的使用等;④ 选择杀虫剂要谨慎,应考虑对害虫种群的影响。尽量使用单剂或杀虫谱较窄的药剂,少使用广谱杀虫剂;⑤ 在害虫发生期,要密切关注其种群动态,定点田间调查。只有当害虫数量超过了当地经济阀值,或预计为害损失会超过杀虫、杀螨剂的使用成本时,才用药防治。防治适期应选择害虫最敏感的发育阶段,以便取得更好的防效;⑥ 在作物生产的最后一个季节,应及时转移其残留物,其目的是去除害虫的食物源和越冬场所;⑦ 因抗性问题而遭到防治失败,千万不可选用相同作用机理的农药进行补救性的重复防治。

 

农田杂草——治早治小综合防控

  随着轻简水稻、小麦等作物轻简栽培技术,旋耕等耕作技术的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我国农田杂草的发生总体呈上升的趋势。2007年我国农田杂草发生面积12.2亿亩,2017年14.2亿亩,11年的时间里增加了16.3%。除草剂的长期单一使用、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的变化、频繁调种、机械跨区作业等因素导致农田杂草草相发生变化,杂草种群演替加快。据统计,我国2009年抗性杂草生物型有19个,2017年抗性杂草生物型达74个,2009—2017年的9年间增加了2.8倍。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刘都才研究员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刘都才研究员表示,作物栽培管理中过分依赖除草剂、抗药性杂草的出现、除草剂及喷施技术、除草剂市场与技术支撑形成巨大差距等都成为农田杂草防控所面临的问题,同样也说明,依赖全新作用机理除草剂解决杂草抗药性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对此,刘都才提出了几点农田杂草科学防控技术:① 大力发展草情诊断技术,如杂草调查方法、抗药性监测技术、杂草识别技术;② 轮作或栽培方式改变,如旱直播改机插秧,水直播改抛秧;③ 调整除草策略,推广杂草早期治理,提升整个生育期的杂草防治成功率;④ 基于作用机理的除草剂科学使用技术,如多样化除草剂品种、多样化耕作方式、多样化除草方法,大力推荐进行除草剂的轮用及混用;⑤ 必须改变过分依赖除草剂的现状,大力推广非化学防控措施。

 

“控、替、精、统”促长江中下游稻区减药增效

  目前,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种植面积为22,402万亩,占全国的49.27%;稻谷产量为10,194万吨,占全国的50.06%。区内水稻种植制度复杂,几乎涵盖我国稻区全部耕制类型:双季稻、单季中稻、单季晚稻等多种种植类型;单季稻还有稻-麦、稻-油或稻-冬闲等复种方式;籼稻、粳稻及二者混合种植区;稻渔结合。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微所吕仲贤研究员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微所吕仲贤研究员介绍,长江中下游稻区病虫害特点:涵盖南方稻区的主要病虫害;两迁害虫、稻瘟病和稻曲病常发;直播稻面积增大、草害抗性严重;单双混栽、抗性二化螟难控制;籼粳杂交超级稻穗部病害突出;草地贪夜蛾可能成为下一个问题。

 

  吕仲贤表示,实现长效减药的途径有:与国家“零”增长行动结合、与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结合、与地方中心工作结合。稻田减药途径主要体现在“控、替、精、统”。控,即提高系统控制力,减少发生频率,从品种、免疫、农业措施、生态控制、用药策略等方面有效控制;替,即化学农药替代(生物、物理防治),包括生物农药、天敌、性诱(干扰)、精准诱杀;精,代表精准用药(合理、高效的用药方法),体现在预测预报(时间\数量\抗性)、适合药剂种类与剂型、特发性病虫害、高效施药技术等方面;统,即统防统治(组织、政策、部门协调)。

 

高效对靶传递与沉积技术,农药减量控害新利器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黄啟良研究员从农药对靶剂量传递过程、农药流失规律与主控因素、高效对靶传递与沉积技术等3个方面介绍了农药减量控害新技术应用——高效对靶传递与沉积技术。他表示,目前典型茎叶喷雾方式,施用的农药约60%在向作物冠层运行和界面沉积的过程中脱靶损失,且主要受环境因子等不可控因素制约。不同类型作物具有不同的农药沉积结构,但普遍存在农药的沉积结构与有害生物发生与为害分布间的“位置、时间、剂量”差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黄啟良研究员

 

  高效对靶传递技术是基于作物叶面结构、组分及环境因子的调控释放;基于防控剂量需求,农药传输与分布可调控释放;基于有害生物为害时空规律与防控剂量需求的减施技术体系。高效对靶沉积技术则是对药液体系进行优化:功能助剂调控药液性质,界面膜结构与沉积形貌;功能助剂调控药液性质,提高药液沉积与持留性能;功能助剂调控药液性质、减小雾滴弹跳与碎裂。

 

省时高效!水稻省力化施药技术研究

  我国水稻产区分布不同,环境气候不同,病虫害种类多样,但有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等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发生。而水稻田施药所遇困难诸多,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杨代斌研究员为与会人员详细阐述了水稻省力化施药技术研究与进展。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杨代斌研究员

 

  杨代斌表示,水稻秧盘处理缓释颗粒剂主要就是针对机插秧,施药时手工撒和机器撒均可;药剂位于秧苗根部缓慢释放,靶标性强,没有漂移;药剂在根泥中,不接触天敌,对天敌安全;施药操作简单,省时、省力。根据现有数据显示,秧盘处理缓释颗粒对稻瘟病的持效期在60天以上,对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持效期在90天以上。水面铺展施药剂型包括颗粒、粉剂、悬浮剂,适用于大多数水稻田环境,具有省力、功效高的特点。

 

诊断防治相结合,共保水稻发育

  常见水稻真菌性病害有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恶苗病、稻粒黑粉病等,细菌性病害有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安徽省农科院植保质安所陈雨研究员就水稻主要病害早期诊断与化学防治研究进行阐述。

 

安徽省农科院植保质安所陈雨研究员

 

  陈雨指出,不同病菌对不同药剂敏感性基线的建立,也为水稻主要病害化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例如,试验数据表明,氟环唑不仅对稻瘟病抑菌活性好,并且有增产作用;嘧菌酯和醚菌酯对稻瘟病菌的保护与治疗作用等。

 

  陈雨还介绍了一些病菌分子检测技术,例如,水稻稻曲病菌LAMP检测、多重PCR技术检测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菌复合侵染等。其中,水稻稻曲病菌LAMP检测让人印象深刻,它与传统检测手段相比,具有快速且结果明显的特点,观察显色结果即可。

 

水稻全生育期轻简化施药技术,促粮食绿色生产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种植面积4.5亿亩左右,约占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的30%,年总产量4,000亿斤以上,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全国65%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同时,水稻也是用药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占农药使用总量的18%。因此,抓住了水稻生产,就抓住了口粮安全的大头;抓住了水稻科学用药,就抓住了粮食绿色生产的关键。

 

全国农技中心药械处副处长张帅

 

  水稻是农药市场上的重要靶标作物。全球水稻农药市场看亚洲,亚洲市场看中国。2016年,水稻上三大类农药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在亚洲市场的权重都很高,分别为:74.0%、91.1%、82.8%。目前,水稻病虫害防治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防治次数多、作业温度高,很少有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导致劳动力成本、稻谷价格上涨。全国农技中心药械处副处长张帅表示,轻简、省力、机械化病虫防控方式将成为未来植保发展的方向。

 

  全国农技中心与中国水稻所合作研究,提出水稻全生育期轻简化施药技术模式。即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和病虫草害发生特点,结合实用的非化学防治技术增强稻田系统生态多样性、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和灾变频率,主抓“三防”(播种前、移栽前和破口前)三个关键环节的预防性用药,辅以其他时期的达标防治,实现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危害,促进水稻健康生长,保证农田生态和稻米食用安全。

 

  张帅介绍,施药技术策略包含“防”和“控”两方面。一方面,“防”是指主抓播种、移栽、破口三个环节,分别采用种子药剂处理、移栽前秧苗用药和破口前保穗用药进行预防性施药。因地制宜确定防治对象,对于病虫发生较轻的地区可简化技术。三个环节中,播种前应注意对种子药剂处理,应选用长持效药剂品种或剂型进行浸种或包衣,主要预防种传病害以及秧田期病虫害;移栽前1~3天将长持效药剂均匀撒施于秧盘或均匀喷雾,主要预防本田前期(栽后50~60天)的病虫;破口前保穗用药,应针对穗期病害采取的综合性用药,长持效药剂优先。另一方面,“控”是指在分蘖末期、穗期,当暴发性、流行性病虫害(两迁害虫、二化螟、纹枯病等)达到防治指标时进行防治作为补充。其中,“防”是重点,“控”是补充。

 

  水稻全生育期轻简化施药技术优点十分明显,它转变防控理念,注重以预防为主;操作简单,省工省药;全生育期病虫害一体解决;减药控害作用明显;显著提高稻田自然天敌的控害能力。其充分体现了“四个结合”,即防与控技术结合、生态控制与化学防治结合、稻渔共生结合、农机农艺结合。

 

做好农药减量增效,助推病虫绿色防控

 

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科长黄超

 

  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科长黄超介绍了本省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开展情况,小麦上开展小麦田农药利用率测试试验、小麦赤霉病药效对比试验、小麦主要病害防控新药剂试验示范、化学农药协同增效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田间示范、自走式植保机械标准化作业示范等;水稻上开展碧护生态综合技术在水稻上的试验示范、水稻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示范区、水稻轻简化施药技术示范、纳米农药水性制剂防治水稻病虫害示范、水稻综合解决方案(更多水稻、稻之道、施乐健)等。杂草防除示范包括稻田抗药性杂草治理技术示范、麦田除草剂药效试验等。通过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实施,至2018年,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0.5%;统防统治覆盖率为43.3%;农药利用率为41%;农药使用量达1.28万吨(折百),比基期下降19.5个百分点。

 

广西草地贪夜蛾发生与防控情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总站科长覃贵亮

 

  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总站科长覃贵亮称,广西是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防控任务艰巨。当前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分5步走。(1)高度重视,高位推进;(2)制定方案,详实部署:① 开展性诱监测,② 建立严格的虫情报告制度,③ 制定防控方案,④ 成立草地贪夜蛾监测防控工作专家组,⑤ 派出工作组开展防控调研;(3)大力宣传,加强培训:① 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发布病虫情报等预警信息,② 加强培训,全区植保技术人员及农民迅速认识草地贪夜蛾并掌握防控技术;(4)争取资金,推动工作;(5)及时汇报,做好参谋。

 

农药减量增效,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川省植物保护总站伍亚琼高级农艺师

 

  四川省植物保护总站伍亚琼高级农艺师称,四川省农药减量增效遵循减量与保产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生产与生态统筹、节本与增效兼顾的原则。主要思路为:① 明确主攻方向,包括病虫对象、农药品种、落后药械;② 试验减量技术,例如理化诱控、生物防治、模式集成;③ 转变服务方式,如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④ 创新示范机制。路径有以智慧测报替代传统测报、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以高效药械替代低效药械、以专业统防替代分户防治。措施为:① 推进智慧测报,精准化减量;② 推广绿色防控,绿色化减量;③ 推进科学用药,专业化减量。

 

  最后,全国农技中心首席专家王凤乐对本次培训进行总结,他表示,本次培训活动主题突出,现场观摩内容丰富,专家报告精彩,技术交流充分,对推动实施农药使用量连续负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全国农技中心首席专家王凤乐

 

  王凤乐指出,目前夏粮喜获丰收,但秋粮生产不容乐观,尤其是防治草地贪夜蛾压力巨大,还有水稻“两迁害虫”、黏虫、蝗虫等重大病虫都不能掉以轻心,既要防控好,又要减少农药施用,对植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农药减量增效将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一是使用新农药新技术减药。要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产品、新剂型,以及种子处理、秧盘用药、土壤消毒等早期预防性用药,减少农药使用强度。二是推广高效施药机械减药。抓好对靶施药、静电喷雾、循环喷雾、防飘移技术试验示范,因地制宜推广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三是强化技术集成减药。结合实施化肥农药“双减”国家重大科研专项,开展产学研推协作攻关,突破农药减量增效的技术难点,加速新农药、新技术、新机具的研发应用进程,以作物为主线集成组装一批农药减量增效的技术模式。四是发展专业化服务减药。开展创建统防统治百强县活动,支持“千强组织”和“星级组织”建设信息化智能化的服务管理平台,引导统防统治组织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五是抓好安全用药培训减药。开展“百万农民科学安全用药培训活动”,通过改变广大施药者用药习惯提高安全意识实现农药减量。

tag: 农药减量控害  抗药性监测治理  全国农技中心  现场观摩  零增长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other_detail_6830.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